不只看西醫要排隊,看中醫也要排。(海峽時報)
作者 劉智澎
新加坡的全民健康計劃「健康SG」自2023年7月推出以來,已有一年多。
40歲及以上的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通過全科診所或綜合診療所加入「健康SG」後,可免費接受定期體檢和接種指定疫苗,購買慢性疾病藥物時也可享有津貼。
衛生部長王乙康(10月27日)出席大眾醫院的50周年慶晚宴時透露:
至今已有超過100萬人報名加入「健康SG」,但人數還不到目標(230萬人)的一半。 尤其是40歲至59歲的新加坡人當中,只有三分之一報名加入。
王乙康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每五個新加坡人中,就有一人習慣看中醫。他舉例說,大眾醫院每月就有多達1萬5000名病人上門求診。
選擇看中醫的,以中年人和年長者居多。(聯合早報)
事實上,比起公共醫院,中醫診所多數設在鄰里組屋區,收費較便宜,醫師和病人也能以華語交談,因此深受建國一代和立國一代年長者歡迎。
這樣看來,要吸引這個年齡層的新加坡人加入「健康SG」,最好的方法應該就是將中醫治療納入計劃範疇吧?
看中醫無法享有政府津貼
中醫在新加坡醫療體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毋庸置疑,但它多年來僅被列為「輔助治療」。
換句話說,西醫無法疏解的疼痛,由中醫的針灸來輔助。
病人要享有政府的醫藥津貼,就必須先接受西醫診斷,完成所需的檢查(例如照X光),再由西醫推薦接受針灸。
目前,只有腰頸疼痛的病人到公共醫院專科診所接受針灸時,才可享有政府津貼,並利用保健儲蓄支付醫藥費。
不過,如果你選擇完全不看西醫,直接到中醫診所看病,就只能自掏腰包了。
一些公共醫院的專科診所也提供針灸治療。(聯合早報)
說也奇怪,「健康SG」明明將重點放在預防疾病,跟注重養生治療的中醫在理念上是吻合的,為什麼當初規劃「健康SG」時卻將中醫排除在外?
如果計劃目標是要吸引40歲以上、不常看西醫的人加入,那就更應該從中醫方面「下手」,不是嗎?
中醫領域自我管制 作業標準不一致?
王乙康之前在國會為「健康SG」白皮書辯論做總結時重申,衛生部一向認同中醫的貢獻和價值。
之所以沒將中醫納入「健康SG」,除了因為它是輔助治療,還有一個關鍵因素:
中醫領域實行自我管制的模式,欠缺一套標準作業方式,使得各診所的水平都不一致。
王乙康指出,自我管制的模式對傳統中醫確實比較合適,因此沒必要強行將對西醫的管制沿用在中醫領域。
不過,如果真要將中醫納入「健康SG」,就必須加強中醫在自我管制方面的工作。
別誤會,新加坡的3000多名註冊中醫師都是經過嚴格考核,並獲得衛生部批准執業的。 這裡的「管制」,指的是提升臨床培訓和職業發展方面的工作。基於經費上的局限,民辦的中醫診所在這方面往往面對不少挑戰。
為此,衛生部已同中醫團體成立兩個工作小組,探討如何讓中醫加入擴大後的「健康SG」計劃。
設計對白:「先幫你把把脈……」(聯合早報)
其中一項措施是即將在2026年推行的中醫師認證框架,以辨認具有較高專業能力水平的中醫師。
王乙康昨天宣布這項措施時也說,中醫師接受認證將屬於志願性質。
中醫管理委員會接下來也會調整中醫師的註冊考試模式,以簡化執業認證過程。 調整後的模式將與西醫的評估模式類似,著重評估中醫畢業生在模擬臨床環境的溝通和分析能力。
中西醫各有所長 卻各自為醫?
隨著中西醫結合治療越來越受到主流醫療體系的重視,中醫師與全科醫生也應開始探討可行的合作模式,以區分兩者之間的角色和工作流程。
王乙康舉例: 「從理論上來說,中醫師可將病人轉介給全科醫生,接受全額津貼的疫苗接種、健康檢查和慢性疾病管理服務;之後再繼續接受中醫調理,調整生活習慣。」
但他強調,這種互補的合作關係,必須以「務實」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展開。
一些醫生擁有全科醫生和中醫針灸師的「雙重認證」。(聯合早報)
王乙康也提醒,通過「健康SG」提供的政府津貼要如何分配,可能是一個阻礙合作的「敏感課題」。 說的也是,在綜合診療所和公共醫院接受中醫治療的病人,當然會希望獲得與看西醫同等的政府津貼。
對此,王乙康以中國大陸、香港與台灣三地的經驗為例說明,當地的醫院一般會同時提供中西醫服務,卻認可醫療保健政策始終是以西醫的系統作為基礎。
「儘管中醫已有千百年的實踐與經驗,它仍須符合主流醫療體系的規範,才有辦法融入。」
蟻粉怕的不是拔罐,而是拔罐後留下的「圈圈」。(新明日報)
其實,新加坡的中醫與西醫長久以來各自為醫。病人遊走在中西醫之間,也很容易引起矛盾。
有的病人看了中醫,覺得病情不見起色,才改看西醫,卻導致中醫被指延誤病人治療。一些西醫甚至還囑咐病人別服中藥、別做針灸。
試想想,一向在醫療前線的全科診所和綜合診療所,日後若能得到中醫的助力,「中西合璧」聯手把關,或許就能縮短病人等候看診的時間,緩解西醫診所人滿為患的問題。
如果病人藥到病除,不必去醫院接受進一步的專科治療,說不定還能為國家省下一筆可觀的醫療開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