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大研發 新納米顆粒技術 藥物直達 血管阻塞處

2024-11-01

(新加坡訊)新加坡國立大學團隊研發新的納米顆粒技術,能精準診斷血管硬化,並直接將藥物送達血管內壁的阻塞處,幫助防止病情惡化。

《聯合早報》報導,當脂肪、膽固醇等物質在血管內壁過度堆積,就會形成硬斑塊(plaque),也就是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又稱血管硬化)。這種情況會導致血管變窄或堵塞,嚴重的話可能引發心臟病或中風等心血管疾病。不過,現在常用的檢測方法準確率不高,侵入性強,最重要的是不能精準送藥。

國大不久前發文告說,楊潞齡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為此研發一種新的納米顆粒(nanoparticle)技術,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診斷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避免病情惡化。

根據文告,納米顆粒通過靜脈注入體內後,在硬斑塊的酸性環境下分解,並釋放出高濃度的釓(gadolinium)。這種物質可用於磁共振成像掃描,幫助生成更清晰的圖像,方便查看斑塊的嚴重程度。

同時,納米顆粒還會釋放抗炎藥物辛伐他汀(Simvastatin),能有效治療硬斑塊,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與傳統的口服方式相比,納米顆粒能將多1000倍的藥物送到硬斑塊區域,效果更好,同時副作用也更少。

國大楊潞齡醫學院外科部門助理教授、國大心血管研究中心和納米醫學轉化研究中心主研究員王炯偉受詢時解釋,他汀類(statins)藥物口服後要先經過體內的代謝過程,因此藥物的濃度會降低。

「但通過納米顆粒直接輸送,我們可以繞過這個過程,確保藥物的生物藥效(bioavailability)保持在100%。」

過去30年,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疾病的發病率持續上升,尤其在年輕人群體中更為顯著。這主要跟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缺乏運動、吸菸和飲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有關。

目前,用於檢測和掃描血管內壁硬斑塊的方法,如血管內超聲波、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磁共振成像掃描等,還不夠精準和具針對性。現階段也沒有專門針對硬斑塊的藥物或療法。

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患者,通常服用他汀類藥物降低膽固醇,以及抗血小板藥物阿司匹林(aspirin)減少斑塊處形成血栓的風險。

心血管疾病是新加坡的頭號殺手,2022年占總死亡人數的31%。到了2050年,預計與肥胖相關的心臟病病例,可能會增加三倍。

王炯偉透露,這項研究仍處於臨床前試驗階段,團隊接下來將專注於進行更大規模的臨床前試驗,再考慮和策劃臨床試驗。


相关文章

  • 不買珠寶不准離店!中國旅遊團入境新加坡後竟被困『小黑屋』…
  • 將懷孕6個月的妻子和4歲女兒勒死!與屍同床9天,新加坡一惡性家庭兇殺案......
  • 小心!這種"兼職"可能要坐牢 新加坡最新判例給所有掛名董事敲警鐘!
  • 李凱馨辱華風波延燒 《赴山海》恐砸千萬人民幣「用AI換臉」
  • 中國籍留學生涉自導自演綁架勒索 兩獅城學府回應
  • 大巴窯組屋單位疑因電池引發火患 兩人送院
  • 黃永宏呼籲政務官別用社媒反應衡量表現 網民給了他最暖「成績單」
  • 樟宜機場巨無霸級航站樓T5,最新細節流出,總理出席動土儀式
  • 史迪奇空降濱海灣花園!7米巨型滑梯免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