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几个地名背后 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2022-02-02     清禹     14577

新加坡这几个地名背后 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新加坡的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从来不缺“曾经的故事”。

多种族文化在新加坡和睦共存,历史上又曾是英国殖民地,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使得新加坡的文化内涵和形式更加多样化。有趣的是,从路名上就能看出这点。

新加坡一些听起来有点奇怪的路名,只要你愿意花点心思去深扒,就能发现背后有趣的故事。

昔日的橡胶园,今日的组屋区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宏茂桥是一个拥有14万住户的居民居住地。但在在20世纪初,宏茂桥却是一个无人居住的橡胶园。

从史料上课得知,1855年的时候,新加坡全岛种满了1200多万棵甘蜜树和160万棵胡椒树。当时的甘蜜园据说占据了新加坡的“半壁江山”。

新加坡这几个地名背后 原来有这么多故事提炼甘蜜的作坊。(联合早报)

然而,由于甘蜜的含金量并不高,在当时出口的产品中,甘蜜与胡椒还占不到其中的2%。

20世纪初,橡胶树逐渐取代甘蜜树成为主要经济作物,宏茂桥一带也跟着时代转型,漫山遍野都种上了橡胶树。直到1970年,政府将宏茂桥征用来兴建住宅去,那里才建起了我们现在熟悉的组屋。

即使是在今日的宏茂桥,还是能发现之前各种经济作物的影子。

红毛桥?宏茂桥? 懂得福建话的蚁粉们一定知道,宏茂桥用福建话念起来就是番茄(红毛茄)的意思。然而,种满橡胶树的宏茂桥为什么要叫番茄呢?

其实Ang Mo Kio并不是指番茄的意思,而是指一道洋人曾经建造的桥——“红毛桥”。

新加坡这几个地名背后 原来有这么多故事80年代的宏茂桥市镇景象。(联合晚报)

以前我们的先辈常把那些红发碧眼的白种人称为“红毛”。而这红毛桥就是指殖民时期土木工程师约翰·特恩布尔·汤姆森(John Turnbull Thomson)所设计的一座桥。

新加坡这几个地名背后 原来有这么多故事约翰·特恩布尔·汤姆森。(互联网)

约翰是东印度公司负责海峡殖民地的测量师。当时由他监督的工程非常多,他不仅修路和建桥,许多公共建筑物、医院,甚至麦里芝蓄水池和白礁的霍士堡灯塔等都出自他的手,为19世纪新加坡基础设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年约翰修建的桥横跨加冷河,地点靠近现在的汤申路上段与宏茂桥1道的交界处。临近的村庄,就顺理成章以那座桥命名为“红毛桥”。

虽然这座桥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约翰·特恩布尔的作品依旧随处可见。

关于宏茂桥还有另一个说法。

据说以前的宏茂桥有一条很长的水沟,通行相当不方便。当时英军为了方便开车,便砍下附近的椰树用树干并排横跨水沟,作为一座临时的桥来使用。

因为成本低又实际,英军总共搭建了9座这样的桥。为此,这样有“特色”的标识就被当时的人们用来作为地点坐标,加上由于是英军搭建的桥,所以大家都将这个地方称作“红毛桥”。

不知道蚁粉更相信哪一个说法呢?还是说,还有红蚂蚁都不知道的传说?

勿洛的……阴暗面 实乞纳(Siglap)坐落在勿洛的边缘地区。夜晚降临时,这个地区就会灯火通明,酒吧和餐厅都非常热闹人挤人。

别看这里晚上这么“亮”,这片街区的名字却暗示著完全相反的意思——足以遮盖一切的黑暗。

新加坡这几个地名背后 原来有这么多故事实乞纳街上的餐馆。(互联网)

实乞纳的名字源于马来语中的单词“gelap”,意思是被遮盖的黑暗。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可怕?

据说,之所以会取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有很多长得十分茂盛的格南树(Gelam Tree),阳光经常会被这些树经常会被厚厚的树冠给挡住,没有了阳光,当然只剩黑暗了。

但是只是被树叶遮挡怎么会有“足以遮盖一切的黑暗”呢?所以第二个传说来了。

实乞纳王子? 另外一个说法来源于惹兰森巴丹的一个不起眼的黄色坟墓。据说这座坟墓里躺着实乞纳的创始人,一位苏门答腊的王子——Tok Lassam。

新加坡这几个地名背后 原来有这么多故事位于惹兰森巴丹的坟墓。(互联网)

据说这位王子于19世纪初来到新加坡寻宝,而后又在海边建立了一个渔村,并取名为“si-gelap”。

原因正是因为源于1821年的一次日食。那时天空突然在白天变黑了。突如其来的日食吓坏了当时的居民,而后就为这里取名为“si-gelap”予意黑的吓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