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這幾個地名背後 原來有這麼多故事

2022-02-02

新加坡的歷史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卻從來不缺「曾經的故事」。

多種族文化在新加坡和睦共存,歷史上又曾是英國殖民地,中西方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使得新加坡的文化內涵和形式更加多樣化。有趣的是,從路名上就能看出這點。

新加坡一些聽起來有點奇怪的路名,只要你願意花點心思去深扒,就能發現背後有趣的故事。

昔日的橡膠園,今日的組屋區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宏茂橋是一個擁有14萬住戶的居民居住地。但在在20世紀初,宏茂橋卻是一個無人居住的橡膠園。

從史料上課得知,1855年的時候,新加坡全島種滿了1200多萬棵甘蜜樹和160萬棵胡椒樹。當時的甘蜜園據說占據了新加坡的「半壁江山」。

提煉甘蜜的作坊。(聯合早報)

然而,由於甘蜜的含金量並不高,在當時出口的產品中,甘蜜與胡椒還占不到其中的2%。

20世紀初,橡膠樹逐漸取代甘蜜樹成為主要經濟作物,宏茂橋一帶也跟著時代轉型,漫山遍野都種上了橡膠樹。直到1970年,政府將宏茂橋徵用來興建住宅去,那裡才建起了我們現在熟悉的組屋。

即使是在今日的宏茂橋,還是能發現之前各種經濟作物的影子。

紅毛橋?宏茂橋? 懂得福建話的蟻粉們一定知道,宏茂橋用福建話念起來就是番茄(紅毛茄)的意思。然而,種滿橡膠樹的宏茂橋為什麼要叫番茄呢?

其實Ang Mo Kio並不是指番茄的意思,而是指一道洋人曾經建造的橋——「紅毛橋」。

80年代的宏茂橋市鎮景象。(聯合晚報)

以前我們的先輩常把那些紅髮碧眼的白種人稱為「紅毛」。而這紅毛橋就是指殖民時期土木工程師約翰·特恩布爾·湯姆森(John Turnbull Thomson)所設計的一座橋。

約翰·特恩布爾·湯姆森。(網際網路)

約翰是東印度公司負責海峽殖民地的測量師。當時由他監督的工程非常多,他不僅修路和建橋,許多公共建築物、醫院,甚至麥里芝蓄水池和白礁的霍士堡燈塔等都出自他的手,為19世紀新加坡基礎設施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當年約翰修建的橋橫跨加冷河,地點靠近現在的湯申路上段與宏茂橋1道的交界處。臨近的村莊,就順理成章以那座橋命名為「紅毛橋」。

雖然這座橋現在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約翰·特恩布爾的作品依舊隨處可見。

關於宏茂橋還有另一個說法。

據說以前的宏茂橋有一條很長的水溝,通行相當不方便。當時英軍為了方便開車,便砍下附近的椰樹用樹幹並排橫跨水溝,作為一座臨時的橋來使用。

因為成本低又實際,英軍總共搭建了9座這樣的橋。為此,這樣有「特色」的標識就被當時的人們用來作為地點坐標,加上由於是英軍搭建的橋,所以大家都將這個地方稱作「紅毛橋」。

不知道蟻粉更相信哪一個說法呢?還是說,還有紅螞蟻都不知道的傳說?

勿洛的……陰暗面 實乞納(Siglap)坐落在勿洛的邊緣地區。夜晚降臨時,這個地區就會燈火通明,酒吧和餐廳都非常熱鬧人擠人。

別看這裡晚上這麼「亮」,這片街區的名字卻暗示著完全相反的意思——足以遮蓋一切的黑暗。

實乞納街上的餐館。(網際網路)

實乞納的名字源於馬來語中的單詞「gelap」,意思是被遮蓋的黑暗。

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可怕?

據說,之所以會取這個名字是因為這裡有很多長得十分茂盛的格南樹(Gelam Tree),陽光經常會被這些樹經常會被厚厚的樹冠給擋住,沒有了陽光,當然只剩黑暗了。

但是只是被樹葉遮擋怎麼會有「足以遮蓋一切的黑暗」呢?所以第二個傳說來了。

實乞納王子? 另外一個說法來源於惹蘭森巴丹的一個不起眼的黃色墳墓。據說這座墳墓里躺著實乞納的創始人,一位蘇門答臘的王子——Tok Lassam。

位於惹蘭森巴丹的墳墓。(網際網路)

據說這位王子於19世紀初來到新加坡尋寶,而後又在海邊建立了一個漁村,並取名為「si-gelap」。

原因正是因為源於1821年的一次日食。那時天空突然在白天變黑了。突如其來的日食嚇壞了當時的居民,而後就為這裡取名為「si-gelap」予意黑的嚇人。

日全食。(路透社)

有業餘的歷史研究者對這個故事感到十分好奇,想去驗證這件事情的真實性,於是便寫信給美國國家航天和航空局(NASA)想確認日食的發生。後來經證實,在1821年3月4日,確實發生了一次日全食,這也更加證實了實乞納這個名字的來源。

不得不說,以前大家取名字真是十分有特色,而且還有根有據。

忠邦在中國有一個姐妹城 你知道忠邦在中國還有個姐妹城叫新都嗎?

忠邦的姐妹城新都是位於中國成都的一個地方。兩地在1994年簽署了一份協議,自那以後,兩個地方便開啟了各種商業、學術和文化項目交流。

時任三巴旺集選區議員的尚穆根先生當時還親自拜訪新都,並贈送了一個魚尾獅雕像給新都以示友好。

(Chong Pang City, Yishun面薄)

作為回禮,新都縣長於1995年拜訪新加坡時將一個熊貓寶寶和媽媽的雕像贈與忠邦。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現在這個雕像依舊被保存良好,就擺放在忠邦花園的入口處。

這裡曾住過一位喜歡看電影的商人 忠邦區是在1956年林義順的兒子林忠邦去世後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的。

在人們的印象中,他與父親一樣,都是非常成功的商人,也是一個積極從事公共服務的人。

自1930年開發忠邦地區之後,林忠邦在該地區的發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聯合早報)

除了管理家族企業和服務民眾外,林先生還在新加坡電影業的黃金時期成立了東南亞電影公司。他也多次擔任新加坡印度電影發行商協會的主席,以及新加坡電影放映商協會和馬來亞聯邦的董事會成員。

如果他知道義順是亞洲第一個擁有2552個座位影城的地方,一定會感到相當興奮與自豪吧。

金文泰悠久的殖民生涯 好,我們再往西部看看。

許多學生都熟悉的金文泰地區的英文名Clementi,是源自1930年起擔任海峽殖民地總督的金文泰爵士(Sir Cecil Clementi)。

金文泰擔任港督的情景。(維基百科)

雖然金文泰的組屋區是建屋發展局在上世紀70年代末才開發的,但該地區早在殖民時期就有人居住。

在50年代左右,金文泰曾作為英國高級軍官及其家屬的居住地,還有一個非常洋氣的名字:蘇塞克斯莊園。

在1954年至1971年間,金文泰也曾經是新加坡警衛隊的軍事基地。

「薰衣草」曾經臭氣熏天? 惹蘭勿剎(Jalan Besar)這個名字來自馬來語,意即大馬路。這是新加坡英殖時代最早鋪設的街道之一。

然而,儘管它的名字很響亮,是「大馬路」有一段路在19世紀中期是橫穿諾里斯兄弟檳榔園和果園的單行道。後來這段道路被取名為Lavender,意為薰衣草。

以前的勞明達。(網際網路)

雖說這裡被命名為薰衣草,但它其實是是19世紀新加坡最臭氣熏天的地方之一。

這裡曾經種滿了果樹,卻也同時有長滿亂草有毒蛇出沒瘴氣瀰漫的沼澤地。而且要種植甘蔗蔬果等作物,自然少不了天然肥料——糞便和尿液。光是想想,就已經能感受到那裡曾經是多麼的「有味道」。

(聯合晚報)

除了肥料和農作物發出的臭味外,當年勞明達街和加冷路交界處是加冷煤氣廠的所在地,天天也散發出難聞的異味。

天然肥料的臭味混雜在煤氣異味中,勞明達街的名字確實能令人聞之色變。

為了「壓制臭味」,附近的居民刻意為這條街道取名為「薰衣草」,想必也是想從心理上來安慰自己吧。又或者是想吸引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前來聞一聞?

畢竟獨臭臭不如眾臭臭,有臭大家一起聞,聞一聞可能就習以為常了。

1929年市政專員拉可(J.Laycock)也曾經提議勞明達街附近的路名或可同樣摘自花名,如「迷迭香路(Rosemary Road)」和「麝香草路(Thyme Road)」,但最終沒被採用。


相关文章

  • 新加坡新冠病例激增17%,創年度新高!一大波人再現:刀片嗓
  • 震驚!新加坡16歲少年豪擲千元享受"特殊服務",父母臥底揭發按摩店黑幕!
  • 「我在新加坡做了刮宮小手術,花了37000!」
  • 三名拉丁美洲籍男子飛新加坡,闖豪宅盜走大量現金和珠寶!27小時內遭警方逮捕!
  • 榜鵝社區貓疑似遭虐待不治 非營利機構尋找目擊者
  • 淡濱尼發生持械企圖搶劫傷人案 82歲老婦和30歲女子受傷
  • 今年最後一個微型滿月 「花月」今晚登場
  • 新一輪社理會鄰里購物券 已有大約50萬個本地家庭領取
  • 獅城兩中國男涉自導綁架  被控欺詐及企圖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