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奔馳、寶馬和大眾汽車,作為內燃機汽車產業的領頭羊,已經引領全球汽車市場一個世紀。然而,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迅猛崛起,這些傳統汽車巨頭似乎正面臨著「諾基亞化」的危機。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的副教授傅方劍表示,將德國車企比作昔日的手機巨頭諾基亞,而中國車企則如同蘋果和安卓智慧型手機的崛起。
圖源:Reuters
諾基亞曾是世界最大的手機品牌,但在蘋果的iPhone和安卓智慧型手機的衝擊下,最終退出了手機市場。傅方劍指出,中國車企巧妙地把握時代脈搏,另闢蹊徑發展電動車,從而在內燃機汽車的競爭中實現了快速超車。儘管如此,他認為德國品牌仍有其獨特之處,不會迅速被淘汰,但市場份額將逐步減少。
德國車企可通過合作獲取中國新能源技術
在全球40大品牌銷量排行榜上,內燃機汽車為主的豐田、大眾(福士偉根)和福特位居前三,而以新能源車為主的比亞迪則排在第九位,奔馳、寶馬和奧迪分別排在第11、12和14位。傅方劍認為,儘管德國和日本汽車品牌在全球市場仍具有競爭力,但比亞迪的增長速度更快,預計未來將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地位。
圖源:FACEBOOK
在中國市場,德國車企正面臨中國車企的強勁挑戰。大眾、寶馬和奔馳今年第三季度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大幅下滑,寶馬下跌30%,奔馳減少13%,大眾下降15%。據MarkLines數據顯示,德國品牌今年前八個月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僅為15.9%,同比下降10.8%。
德國車企並未坐以待斃,它們已經開始推出電動車,並公布了一系列電氣化產品的路線圖。例如,奔馳計劃到2030年轉型為只銷售電動車的品牌。同時,它們也放下身段,與中國夥伴合作,如大眾與國軒高科合作獲取電池技術,奔馳與吉利合作生產smart電動車。傅方劍指出,傳統車企可能會發現自家技術和高成本難以與中國競爭,因此改變策略,通過投資、併購或入股的方式實現共贏。
貿易保護主義阻擋中國汽車並非長久之計
然而,德國車企的電氣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新加坡社科大學苑副主任、Wearnes Automotive前董事經理關耀漢博士指出,德國品牌在定價和新產品開發速度方面,無法與中國競爭對手相比。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機械與宇航工程學院副教授謝明表示,未來汽車將側重於替代能源、高效控制系統和先進軟體系統如人工智慧,中國電動車在這些方面具有優勢,且勞動力成本較低,因此在價格上更具競爭力。
圖源:CNA
德國車企的生產線和供應鏈都是為內燃機汽車設計的,轉型到電動車需要在技術和勞動力技能方面進行重大調整。更關鍵的是,這些老牌車企必須改變汽車設計的思維方式。新能源汽車被視為「車輪上的電腦」,要求汽車工程師也必須是電腦系統工程師,具備強大的軟體和系統集成能力。
德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挑戰很快將蔓延到全球市場。中國車企已將目光投向歐洲、北美洲和東南亞等市場。面對中國電動車的強勢,歐美國家採取了徵收額外進口關稅的保護主義措施。慕尼黑經濟研究院的專家沃爾夫(Anita Wolfl)認為,這種關稅政策雖然針對中國,但同樣不利於西方車企,可能引發國際貿易衝突。
新加坡國立大學機械工程系副教授李寶勝認為,中國電動車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規模足以應對加征關稅的壁壘,且越來越多的中國車企在海外設廠以規避這些壁壘。「德國車企仍應專注於創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以保持競爭優勢,而不是依賴保護主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