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主“不可能的要求” 让狮城大学毕业生成为全职工作绝缘体

2024-11-15     清禹     5707

雇主“不可能的要求” 让狮城大学毕业生成为全职工作绝缘体 在新加坡,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可超过6000新元。

但前提是,除了要攻读某些特定科系,还要找得到全职工作。

亚洲新闻台日前采访了10名应届毕业生,他们的处境可说是“同病相怜”:

他们过去半年申请了数十份全职工作却没有回音,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好“将就”,先从事短期工和合约工,或继续实习和见习。

难道是就业市场前景不佳?

不是啊。根据人力部上个月发布的劳动市场报告,新加坡今年第三季的就业人口增加了2万4100人,已连续12个季度上升。

难道是现在的年轻人要求太高,没一份工作看得上眼?

也不是啊。虽然一些Z世代求职者可能患有“王子病”或“公主病”,但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雇主“不可能的要求” 让狮城大学毕业生成为全职工作绝缘体谁说Z世代“不会做工”?(联合早报)难道问题出在雇主身上?

受访的毕业生申诉,求职网站上有很多职缺注明“初级职位”(entry-level),但他们应征时却发现,许多雇主不太愿意聘请毫无专业经验的职场新鲜人。

26岁的Haelyn Lim去年考获南洋艺术学院的设计实践学位后,申请了将近100份工作。

但她坦言,即使是初级职位的工作,雇主对求职者也有很高的要求。

“虽然一些征聘广告上写着‘欢迎应届毕业生申请’,但细看之下,雇主要求的技能和经验是一般设计系毕业生不可能具备的。”

为了提高自己的“胜算”,Haelyn Lim打算先在市场营销和设计领域从事短期工,同时报读编码课程加强自己的技能。

雇主“不可能的要求” 让狮城大学毕业生成为全职工作绝缘体Haelyn Lim申请了将近100份工作,却毫无回音。(亚洲新闻台)应届毕业生做短期工 对雇主职员都有利?专家指出,地缘政治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影响商业情绪,促使雇主在招聘时更加保守,尤其是初级职位的工作。

华侨银行首席经济师林秀心将初级职位比喻为“煤矿里的金丝雀”,一旦雇主的招聘意向趋缓,这个就业市场的波动就特别敏感。

人力资源顾问公司Reeracoen执行长Kenji Naito也直言,多数雇主倾向于聘请有经验的求职者,因为他们能更快上手、更快交出成绩。

相较之下,应届毕业生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培养出全职工作所需的必要技能、职业道德和成熟度,他们的学习曲线可能会更陡峭。

因此,越来越多公司转向提供实习机会和合约工这类“非正式”的职位,让公司在引入新血的同时,也能应对经济的迅速变化。

这或许跟公司规模也有一定关系。

新加坡中小企业商会指出,企业的人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人们对灵活工作安排的期望,也可能影响中小企业的招聘趋势。

面对预算紧缩,中小企业可能会优先考虑具备工作经验和适应能力的求职者,这难免会让应届毕业生处于劣势。

雇主“不可能的要求” 让狮城大学毕业生成为全职工作绝缘体有面试就有机会。(新明日报)承办会展活动的Unearthed Productions为新进职员提供为期一年的合约,并可根据职员和公司业务表现,转为全职合约。

公司首席体验官Adam Piperdy认为,为应届毕业生提供短期工,其实对雇主和职员双方都有利。

“职员有机会观察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在家办公安排是否符合他们的期望,雇主也能评估这名职员是不是最适合的人选。”

“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一般会以市场情况为导向。既然许多跨国企业已开始削减人手,中小企业在扩充人手方面也会比较谨慎。”

超过10%大学毕业生 在毕业后半年内仍在待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与新加坡社科大学今年初联合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

积极求职或已就业的1万零900名毕业生当中,只有84.1%在毕业后的半年内找到全职工作,低于前一年的87.5%。

从事兼职或临时工的毕业生占4%,从事自由工作的则有1.5%。

也就是说,还有超过10%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半年内仍处于待业状态。

全国职工总会去年展开的另一项调查也发现,超过1万名18岁至25岁的受访青年当中,有三分之二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动荡不定”、“充满挑战”。

雇主“不可能的要求” 让狮城大学毕业生成为全职工作绝缘体毕业即失业?(联合早报)27岁的史密斯(化名)去年从耶鲁—国大学院考获法律和博雅教育(liberal arts)双学位后,原以为毕业自知名大学将让他的求职道路一帆风顺。

不料,他却只能在数家公司从事为期三个月的合约工,直到今年8月才找到一份较稳定的工作——在一家国际安保机构长期实习。

(但长期实习终究还是实习,不算全职工作……)

史密斯告诉亚洲新闻台,有好几份工作要求他完成至少五轮测试和面试,最终却仍未录取他。

“毕业将近一年的人,直到现在还在实习,这是一般人无法想像的。”

史密斯坦言,在各行各业从事多份短期合约工,虽然有助他厘清未来的职业方向,但这种“反复试验”的过程不一定适合所有毕业生。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