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牛車水珍珠坊的金興珠寶金行(Kim Heng Jewellers and Goldsmiths)。(圖:CNA)
位於牛車水珍珠坊的金興珠寶金行(Kim Heng Jewellers and Goldsmiths),因未對客戶採取足夠的調查措施,出售黃金時接受了可疑客戶用贓款付帳,違反了相關的反洗錢和反恐融資法令,昨天(19日)被判罰款3萬5000元。
根據法庭文件,金興珠寶金行共面對三項控狀,被指於去年9月到10月之間違規三次,處理的黃金交易價值超過31萬3000元。
控方昨天(19日)以其中一項加以提控,負責人出席庭審時當庭認罪,法官之後判罰款3萬5000元。
本地男女先後損失60多萬元存款 部分贓款被用來購買黃金 案情顯示,寶石和貴金屬經銷商須在幾種情況下,對客戶進行盡職調查,當中包括黃金交付金額超過2萬元的交易。檢查過程包括通過獨立且可信的來源,核實客戶信息。
金興珠寶金行的職員出席了相關培訓講解會後,曾和公司的負責人和其他同時分享有關信息,但沒有人認真看待調查客戶這回事。負責人最後也只簡單口頭通知銷售員在處理超過2萬元現金交易時要記下客戶的資料。
去年9月18日,一名53歲的本地男子報警稱他誤入網絡釣魚詐騙,銀行戶頭遭16次不法交易,損失了50萬9496元存款,其中2萬8000元被發現用來從金興珠寶金行購買黃金。
另一個51歲的本地女子在去年10月3日也報警稱陷入網絡釣魚詐騙,銀行戶頭被轉走11萬5727元,其中11萬2332元過後被發現在金興珠寶金行里購買黃金。
年長婦女假冒客戶三次登門購買黃金 調查也發現,去年9月15日,一名年長婦女戴著口罩進入位於牛車水珍珠坊的金興珠寶金行,稱要代兒子購買一些黃金。金行的職員為她介紹後,她最終選購了一條價值2萬8000元的金鍊。
交易時,那年長婦女把付款的QR碼發給「兒子」掃描,職員當下發現付款者其實是一家公司,心裡雖起疑但沒有多問,也沒有記下客戶的資料。
隔天,老婦的「兒子」直接聯繫職員表示他想再購買一些黃金,還說他的「母親」會上門幫忙取貨。當天沒上班的職員在對方堅持要購買的情況下把「他」介紹給同事。
前一天剛上門的老婦不久後再次登門購買黃金,當時值班員工在處理掃描付款時,同樣留意到付款的其實是一家公司,但他仍然通過交易,將七條價值17萬3295元的金鍊交給「老婦」。
去年10月2日,老婦和「兒子」故技重施,再一唱一和買走價值11萬2332元的黃金。
金行突要登記客戶資料 老婦趁機尿遁 去年10月3日,案中的「兒子」再次致電錶示要購買更多黃金,但這一次當老婦上門取貨時,剛好在場的金行負責人說要登記她的資料。老婦一聽便找藉口說要先上廁所就離開金行,之後就沒再返回。
而老婦和「兒子」的身份至今仍是個謎。
金興珠寶金行在即便有理由懷疑交易涉及洗錢的情況下,仍舊繼續交易,沒有執行盡職調查措施,牴觸了寶石和貴金屬(反洗黑錢與反恐融資)法令。
在相關法令下,經銷商若違規並被定罪,可被判罰款最高10萬元。法官宣判後,同意讓金興珠寶金行先付1萬5000元罰款,剩餘的2萬元明年4月15日再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