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8日),他在臉書和X平台上分享了周末在吉隆坡開車游車河的感想。
早前雖曾一度傳出他出入醫院,但如今看來他應該已恢復健康。
按照老馬的慣常調性,大家應該也猜到這篇「吉隆坡遊記」肯定不單純。
若只看前段,內容正面向上,馬哈迪盛讚吉隆坡的各大購物商場,「比倫敦或東京的購物商場更大更棒」。
但話鋒一轉,大家熟悉的老馬再度「上身」。
「仿佛置身在中國」他說,他在其中一間新購物商場下車,一開始還覺得那間商場」超棒的」,但下一秒,他瞬間覺得自己「仿佛置身在中國」。
馬哈迪稱,購物商場的所有招牌都是中文加上英文翻譯,卻「完全沒有馬來文」。
「所以這是馬來西亞嗎?還是我們已經成了中國的一部分?」
他繼續寫道,他能理解為何要有英文翻譯,但卻無法接受中文字那麼大。
「東南亞國家當中,只有馬來西亞讓中文字遍布整個商場,而且又大又顯眼。」
他還強調,或許這是因為馬國有很多中國遊客,但畢竟馬來文才是馬國的國語,要翻譯可以,但字體不該設定得太大。
(不是,你是不是忘了馬國還有你近700萬人的華人同胞?這些人寫華文、說華語、只是純粹熱愛母語,跟中國沒有半毛錢關係吧?)
如果馬哈迪追求的是關注和流量,這篇吉隆坡遊記毫無疑問又讓他再次如願,爭議貼文掀起廣大網民討論。
諷刺的是,馬哈迪這則通篇批評商家不尊重馬來文的貼文,竟統統是用英文寫的!
這點自然被許多網民抓來調侃。
「但(你自己)卻用英文發文。」
「這篇貼文有馬來文咩?難道馬哈迪是英國人?」
「讀完你的貼文,我突然覺得自己是個美國人。」
「拜讀貴貼文讓我此時此刻有種在英格蘭漫步的感覺。」
還有記憶力超強的網民挖出馬哈迪過去有份投資,以英文命名的連鎖餐飲品牌The Loaf「」,諷刺他應該把英文店名改為馬來文,直譯為馬來文後,便是「那個麵包」的意思。
「可惜你的麵包店已經倒閉了,要不然可以改名為『Roti Itu』(那個麵包),(聽起來)很好吃耶!」
「你確定你去的是購物商場hor,不是去到了異世界吧?」
「可能馬哈迪去的是雙十一的淘寶線上購物商場吧!」
「我去過吉隆坡很多大型商場,但從來沒有看過統統是華文招牌的情況。可能我去的商場不夠多吧,要不然就是我們活在不同空間。」
「可能他夢到自己去了中國吧!」
事實上,招牌的語言之爭在馬國並不罕見。馬國多數地方政府都對招牌上的語文配置有所規定。
吉隆坡市政局才在上個月針對當地幾家招牌格式不合規格的餐廳開出罰單。
相關商家遭開罰的原因包括招牌上的馬來文不夠顯眼,或是只有中英文而無馬來文等等。
然而,這種過於僵化的界定方式,也常遭輿論批評容易挑起族群間得分歧。
一些馬國民眾也嘲諷,如果堅持所有店家品牌都要以馬來文為主,那一些以英文命名的公司行號恐怕就要套上令人啼笑皆非的名字了。
到時,馬國本土零售業者「Mr. DIY」只能改成「Encik Buat Sendiri」,意即「自己做先生」。
跨國披薩業者必勝客(Pizza Hut)就要改叫「Pondok Piza」,意即「披薩亭子」。
飲料業者「Tealive」要叫「Tehhidup」,也就是「活著的茶」。
便利超商7-11要叫「Tujuh-Sebelas」,念起來就是「七、十一」。
一名馬國網民在馬哈迪那則顯然刻意挑起族群矛盾的貼文下留了這番語重心長的話:
「我還記得我的小學老師曾告訴我,馬來西亞因各族間相親相愛,環境和諧,有著許多善良的人們而聞名。請繼續熱愛我們的國家,和平共處吧!」
身為國家前領導人卻毫無該有的高度和氣度,馬哈迪看來確實需要接受這位網民小學老師的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