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无论在哪里都重要,在新加坡更是如此,本文我就从多个角度,深入解析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
新加坡医疗保险制度和体系
新加坡医疗保健系统和社会保障体系闻名,其医保制度不仅在亚洲独树一帜,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像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的《新闻周刊》和《柳叶刀》这些权威机构,都对新加坡医疗体系的效率,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指数给出了很高的的评价。
虽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不代表没有问题,它远远还没达到完美,比如新加坡的医疗费用不断上涨,医疗保险费用也在不断上涨,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新加坡的医疗保健体系通过个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确保国民能够享有优质且可负担的医疗服务。
共同努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搞免费医疗。
个人一定要负担一部分医疗费用。因为免费医疗带来的只能是对医疗资源的滥用,“免费最贵”这个道理新加坡从一开始就已经认识到了。
3M框架 (新加坡医疗保险-保障所有公民和PR)
新加坡的医保体系建立在“3M”框架之上,即Medisave(保健储蓄)、Medishield Life(终身健保)和Medifund(保健基金)。
1. Medisave(保健储蓄账户)
保健储蓄账户是新加坡医保体系的基础,它是强制性储蓄计划,也新加坡公积金三个账户的其中之一。每个在新加坡工作的公民和PR 都必须将一定比例的每月工资存入自己的保健储蓄账户。储蓄的资金可以用来支付自己和家属的住院费用、手术费用以及某些门诊治疗费用。
但最普遍的做法是用保健储蓄账户的钱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2. Medishield Life(终身健保)医疗保险
终身健保是面向所有新加坡公民和PR的基本健保计划,可以报销住院费用以及一些大病的非住院治疗,如癌症化疗和洗肾透析。
保费是从保健储蓄账户扣除,国家还提供保费补贴。这个保费表格显示的按照各年龄阶段的保费,而且在这个保费基础上,按照家庭年收入的高低,还要打折40-80%的幅度。 所以最基本的国家医疗保险的保费是不贵的。
3. Medifund(保健基金)
如果是低收入群体,保健储蓄账户中没什么钱,而且也没有能力支付终身健保费用的话,保健基金提供了一道最后的保障网。保健基金是政府设立的基金,用于资助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国民。
在新加坡,不会因为没有钱而看不起病。
以上的3M都只能适用于新加坡公民和PR,在新加坡工作和学习的外国人士是不能享有的。所以,外国人在新加坡的医保,只能通过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来获得保障。
有了终身健保,为何还要升级到商业住院保险IP?
那么既然新加坡公民和PR有了基本医保保障,那么还需不需要商业保险呢?事实上,大部分的人还是要购买商业保险的,因为大多数人是需要的。我们看一下国家的最基本保险,终身健保都保什么:
终身健保主要涵盖在公立医院的B2和C类的病房。公立医院最好的病房是A 病房单人病房,其次是B1病房4人间病房,B2/ C病房是6-8人间的病房,终身健保只能保障住在6-8人间的病房。
另外,终身健保并不覆蓋整个医疗账单。它有年度起赔额,起陪额的范围根据年龄和病房的不同而不同(从 1,500 新元到 3,000 新元)
假设,患者今年的医疗账单是2万新币,如果他是80岁以下,住的是B2病房,那么自己需要支付2000块,还剩下18,000,但18,000也不是完全能报销的,因为除了起赔额之外,还有一个需要支付的是 共同承担额Co-insurance ,例如刚才的账单是2万,起赔额支付了2000,剩下的18,000的首5000元,需要自己支付10%,下一个5000,需要支付5%,剩下的8000,需要支付3%。
再有,在每一项的手术治疗,也有报销的上限。对于癌症治疗的用药和服务费用,也是有一定上限的。当然在B2或者C病房是享有政府补贴的,本身医疗费用也不会太贵,终身健保基本上都能够覆蓋,自己需要支付的是起赔额和共同负担额。
终身健保每个保单年度的最高索赔限额为 150,000 新元,但是没有终身索赔限额
终身健保有优势,但加上IP会更好
虽然新加坡国家的基本医保有诸多的限制,但总体上来说,它具有覆蓋面广,公平性强,个人责任与国家支持并行,以及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这三个优势。特别是她的效率相比较于欧美的国家体系效率低下的问题是强太多了。
如果想要住更好的病房,像是公立医院4个人的病房和单间病房,或者住私立医院的话,需要补差额。
终身健保是一个最基本的医疗保险,如果想要更好的舒适度,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想要看病的医生,和更好的医疗条件和更高的报销额度。可以通过综合健保计划(IP),获得更全面的保障。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