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纪慧琴】有些事,一退就是让

2024-11-22     月泓     5618

【城市呼吸|纪慧琴】有些事,一退就是让 关于捍卫人权这一点,我只能引用大马文艺工作者张吉安歌词中的一句话:“一面都是墙,一退就是让”,让读者自行意会。

最近常刷到中国博主介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视频。如今新马华人能流利使用华语,早已不足为奇,然而在20年前,当我初到中国留学时,不少教授对我们新马华校生的中文能力,表现出惊讶与疑惑。

当年,复旦中文系和新闻系的新马华校生成绩,与中国本地学生不相上下,其中一位新加坡学长更是名列前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堂古文课,教授发放古代碑文的图片让我们辨识。习惯阅读港台书籍的新马华校生,能直接读懂繁体碑文,而习惯阅读简体字的中国本地学生反倒频频向教授请教求解。更有趣的是,我们这一批留华的新马华校生中,不少人曾是中学华乐团的成员,经常在校园内聚在一起演奏华乐,成为一群既不像“老外”又不同于港台学生的奇葩中国通。

【城市呼吸|纪慧琴】有些事,一退就是让 在马来西亚,很多独中和国民型华中都设有华乐团,近年还扩展到华小,为更多孩子提供接触和学习华乐的机会。(图:截自中化中学简介影片)

新马两地的华校

新马两地的华校皆源自南来先贤所办的华文私塾。据颜清湟博士的马六甲起源说,在1820年出版的教会刊物《印中搜闻》(The Indo-Chinese Gleaner)记载:“据说约5年前,马六甲有8所供福建孩子就读的华校,约有150个学生;另有1所广府学校,约有10或12个学生”。新加坡公认最早创办的华文义塾——萃英书院,也是由马六甲峇峇慈善家陈金声于1854年领导创办。

另据资料记录,截止1920年,单在海峡殖民地(新加坡、马六甲、槟城等地)已有313间华校。不过,其后英殖民政府干预华校,加上二战日军清算和屠杀华社贤达,以及新马分家独立后进行教育改革和转型,历史渊源极深的新马两地华校从此分道扬镳。

在这段期间,大马所有华文小学(简称“华小”)和多数华文中学改制加入政府教育系统,成为国民型中小学。改制后的国民型华中,仅保留约三分之一课程以华文授课;另有15间华文中学拒绝改制,独立发展出完整的华文教育系统,形成如今全马63所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

【城市呼吸|纪慧琴】有些事,一退就是让 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化中学,学校依然保留了古早的课室,长廊的尽头是多少人回不去的青春记忆。(图:纪慧琴)

新加坡华校则是走向以英文为主的双语政策。虽然有人批评新加坡华校改制后“名存实亡”,但与我同期留华的70后、80后新加坡华校生的华文造诣,其实颇高。不过,当我毕业加入新加坡媒体行业后,通过校园访问和街访才逐渐明白,为何老友们会对新一代的中文能力感到焦虑。

华文焦虑不是新加坡独有

这绝不是新加坡华社单独面对的问题。实际上,大马城市地区的不少华人也以英语为主要交流语言,加上孩子从小由外佣照料,也导致下一代的英语能力更胜华语。这也是为何如今不少华小面临生源流失的困境,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的私立或国际学校,成了华小和独中最大的竞争者。

在新马华校艰难发展的过程中,个人的选择也常受到家庭传统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在我家族中,爷爷有二十多个孙子,唯独我一人进入独中。据说,父亲是为了满足爷爷的心愿——希望南来的纪家第三代中,还有人通晓中文。但我不解的是,父辈明明全是华校生,为什么叔伯们却不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华校?

按理说,华人家庭通常将教育资源倾注于男孩,文化传承的责任也不该落在一个孙女身上。我想,唯一的解释是,当年父辈华校生吃过不谙英文的亏,因此不愿意让孩子再走华校生的路。

从“精华”到菁英

谁能想到,我这一批华校生却是幸运的。1990年代以来,大马私立高等教育学府激增,也有更多面向独中生的奖贷学金,使升学道路更加宽广。同时,(马来西亚)统考文凭也逐渐被国际认可,与(新加坡)A-Level具备同等学历资格。只要加上英语鉴定证书(如雅思或托福),留学纽澳欧美都不成问题。部分特别优秀的同学甚至凭此从“精华”变成菁英,成为剑桥博士、大学教授、律师、医生和医药研究员。

【城市呼吸|纪慧琴】有些事,一退就是让 从空拍视角下看麻坡中化中学,令人感受到学校的规模与校园气息。该校第一任校长陈人浩先生从1945年至1954年掌校,之后移居新加坡,成为新加坡华校明德中学的第二任校长并掌校了10年。(图:截自中化中学简介影片)

大马华校生不再像我父辈年代那样,饱受语言局限的苦楚。更重要的是,民间已形成一股力量,让华校得以靠社会捐款,更新硬件设施并提升教学质量。其实,每年从华小升入独中的华裔学生仅占15%,但不少曾受教于华小的毕业生,也将自己视为华文教育的一分子,愿意捐款支持独中发展。

【城市呼吸|纪慧琴】有些事,一退就是让 麻坡中化中学拥有一个面向社区的共享空间——图书馆。这座两层楼的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书籍和影音资料,公众只需办理年会员卡便可借阅书籍,让独中发挥更大的传播知识力。(图:纪慧琴)

我曾遇过一位独中赞助人,他起初对独中生的印象并不好,认为他们是一群高傲的富家子弟,语言能力差,难以融入社会。直到后来参与华团,接触华教工作者后,他才明白,坚持华文教育不仅关乎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更为捍卫学习母语这一基本人权。关于捍卫人权这一点,我只能引用大马文艺工作者张吉安歌词中的一句话:“一面都是墙,一退就是让”,让读者自行意会。

【城市呼吸|纪慧琴】有些事,一退就是让 在典礼开始前,毕业生夹道迎接嘉宾和父母入场,表达对父母和师长的感恩之情。(图:纪慧琴)

有什么理由放弃

新马华文教育至今已有超过200年历史。在新加坡,它面临新一代学习兴趣低迷的挑战;在马来西亚,它承受政治挑衅和“影响国民团结”的指责。未来绝不会因为更多人为它发声而变得轻松。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