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他乡女子” 到 “摆渡人”!这位老移民将半世纪青壮年华都献给新加坡

2024-11-23     缘分     4326

距今84年前,在中国湖南湘西辰溪,日军飞机猛烈轰炸中,一位年轻的孕妇急匆匆地自避难的防空内跑出来,不顾满天敌机的炮火,一路跑回家,进门就生下了一位女婴。这个漫天烽火中幸存的婴儿就是罗伊菲。

那一天,远在千里之外的福建,随同战时福建省政府迁移到闽中山城永安的郭家,也在日机空袭声中迎来第三个男婴。

从 “他乡女子” 到 “摆渡人”!这位老移民将半世纪青壮年华都献给新加坡

二战战火中幸存的两个婴儿,长成后结下终身的情谊

罗家女婴自出生以来便注定漂泊的半生。四个月大时父母亲就带了她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跟流亡潮到达中国战时陪都重庆。1945年抗战胜利后,一家人沿路先后搬迁到广州、湖南宁乡,南京。1947年一家五口由上海乘船来到宝岛台湾,定居台中大肚乡。那年她七岁;夸张的说,已经跟随父母跑遍半个中国。那是个动乱的年代,论籍贯,她是湖南宁乡人,但是在老家前后居住不过几个月。

永安出世的郭家男婴,也在几年之中跟随父母,先后搬到漳州、龙岩。1945年抗战胜利终于“定居”厦门。只不过四年之后就在“大江大海”那年代随国民政府大撤退到台北。

这两家人先后来到台湾。命运的安排让这两个在战乱中出生的男女在台北相聚,成为同班同学,开始终身的情谊。

这两位便是郭振羽教授 - 新加坡知名社会学及传播学学者,而罗伊菲乃是新加坡资深华文作家,以及三十多年来推广音乐文化的义工。

从 “他乡女子” 到 “摆渡人”!这位老移民将半世纪青壮年华都献给新加坡

两个同班同学订婚时被称为“七同佳偶”

继去年十月出版了个人回忆录上集《伊菲心语 – 行走人间五十年》后,这位耄耋之年的笔耕者,将于今年十二月八日推出续集《伊菲心语(续)- 踏歌人间斜阳好》。

上集涵盖她自出生于二战烽火中,历经巅簸流离的童年后定居台湾,在台湾戒严时代成长,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1973年举家迁居新加坡,直到知命之龄的“中年危机”,徘徊于离新或留新的矛盾中。这本续集记载她与老伴郭振羽教授,最终选择植根新加坡的后半生。

2023年10月出版的回忆录上集《伊菲心语 – 行走人间五十年》

做为老移民,他们与大多数土生土长新加坡人一样,经历从中年到老年,儿女成家立业,孙辈陆续来临,成长茁壮,而自身逐渐步入暮年的旅程。但于伊菲而言,在平庸的生活烟火里,却有另一并行的生命轨迹,那就是全心投入推广音乐文化的点点滴滴。

这两个生命轨道在同一时空中进行,偶有交集,却多半独立。因此伊菲不得不将这部分另书记录,是为2022年出版的《行云踏歌三十载》一书。

从 “他乡女子” 到 “摆渡人”!这位老移民将半世纪青壮年华都献给新加坡

2022年6月出版的《行云踏歌三十载》

谈到伊菲写作,她的“灵魂伴侣”(soulmate)郭教授在他为伊菲的第一本散文集《岁月如歌》写的序“伊菲的有情世界”中这样描写她:

“和我比起来,伊菲对情景的记忆力,常叫我惊为天人,听她讲故事,谈往事,就像看电影一般,微细玄妙处一一勾勒出来,无怪乎,在众多文体中,她最钟情于写小说”。

那年两人刚过知命之龄,郭在文中坦言:“自十八岁初识她时,就觉得她太率直太柔驯,总有些担心她给人欺侮,不免时时以保护者自居,刚结婚的那些年,常教她防人之心不可无,结果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而我却是愈来愈像她了。”

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伊菲在她回忆录的续集这么说:知命之龄前的我,习惯性地凡事依靠着郭。他是无微不至护佑着我的大树,而我是温室中不起眼的小花,虽然当这株大树遭难时,小花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强。儿女相继离家前,我是与娇儿痴女打成一片的最“好(第四声)玩“的妈妈,而郭是为我们订下作息表的“仁慈独裁者”(套一句女儿珞珞在我们金婚文集《我必珍惜你》中的形容词)”

从 “他乡女子” 到 “摆渡人”!这位老移民将半世纪青壮年华都献给新加坡

2014年9月出版的《我必珍惜你》

命运却是一双奇妙的大手。伊菲说:

“在我最狂野无羁的梦里都不曾有过的画面,竟然出现了!就在1991年春天,当我看到身边几位人美歌甜的年轻朋友,在我们斜阳道的大客厅里,沉醉于卡拉OK的演唱,突然就说了那句话:你们这么爱唱歌,我们不如组个合唱团吧。

从 “他乡女子” 到 “摆渡人”!这位老移民将半世纪青壮年华都献给新加坡

2004年初伊菲在维多利雅音乐厅独唱舒伯特的“小夜曲”

怎么能料到,当天的一个小小建议。把我带上了一条与前半生截然相异的轨道。而郭不但没有阻止我,反而成为我背后最强有力的支持者。行云踏歌三十三年,每当面对人事迷惘时,他睿智而理性地为我分析事情的原委,小小音乐团体陡遭风雨倾淋时,他为我们撑起保护的大伞。他无私的包容和宽厚的大爱,成就了我后半生奉献于音乐文化志工的事业。”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