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特定行業產能過剩,李顯龍稱要增加國內消費

2024-11-23

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在通商中國舉辦的第15屆「慧眼中國環球論壇」爐邊對話環節,回應主持人、新報業媒體華文媒體集團社長李慧玲關於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時指出,中國的特定行業存在產能過剩,但若從中國經濟整體來看,則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是在於中國頗大的貿易順差會影響其他經濟體,解決辦法是增加國內消費,使經濟達到更好的外部平衡。

以下內容為新加坡眼根據英文資料翻譯整理:

李慧玲(主持人,新報業媒體華文媒體集團社長):現在美國人和歐洲人都在說,中國的工業補貼導致了產能過剩、投資過剩。你認為產能過剩現在是一個真正的問題嗎?

李顯龍(國務資政):我認為在某些行業,產能過剩是一個問題。比如鋼鐵。全球鋼鐵供應過剩,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這是鋼鐵市場的性質決定的,它的需求時好時壞,永遠不會完全平衡。但也有其他行業,比如電動汽車或太陽能電池板,中國在這些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產量也非常高。我提到過,太陽能電池板占全球市場的80%,其生產能力實際上超過了全球需求的100%。因此,我認為這是產能過剩。關於電動汽車,如果我們談論 「內卷」,我認為電動汽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中國大約有150家公司在生產電動汽車。中國是一個大市場,但你並不需要150種不同品牌的電動車。因此,在特定領域,我認為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其中一部分來自國家的支持、鼓勵和融資所致。但如果從總體上看,從中國的整體製造業或中國的整體經濟來看,我不認為存在產能過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近發表了一份報告,對此進行了研究。如果把製造業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產能利用率是可觀的—與其他國家一樣。因此,總體上不存在產能過剩。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問題。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問題在於中國有相當大的出口順差,國際收支狀況良好。出口超過進口,貿易順差。因此,這對其他經濟體和其他地方的製造商造成了影響。出口順差約占中國GDP的2%,也就是說約占世界GDP的0.5%,這可不是個小數目。那麼,出口順差的原因是什麼呢?這實際上是宏觀經濟學。這是因為中國的儲蓄率非常高,而中國國內的消費需求相對較低。如果儲蓄率如此之多,要麼全部投資在中國,要麼將其中的一部分出口到世界其他地方。而以中國目前的發展狀況,不可能把占GDP40%的儲蓄全部投資於國內。其中很多都投資於建築業。但不幸的是,我認為建築業已經走得太遠了,這是一個問題,必須削減。

問題是中國有相當大的出口順差,國際收支平衡。出口超過進口,貿易順差。因此,它正在對其他經濟體和其他地方的製造商產生影響。出口順差約占中國GDP的2%,這意味著約占世界GDP的0.5%,這並不小。那麼,出口順差的原因是什麼?這實際上是宏觀經濟學。這是因為中國的儲蓄率很高,而中國國內的消費需求相對較低。如果你存了這麼多錢,你要麼把所有的錢都投資在中國,要麼把其中的一部分出口到世界其他地方。在中國目前的發展狀況下,不可能將GDP的40%(也就是中國的儲蓄率)全部投資於中國。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資於建築和建設。但不幸的是,我認為建築業走得太遠了,這是一個問題,必須削減。

那麼如何調整呢?要麼促進國內消費,要麼將其出口,這將表現為國際收支順差,意味著其他國家將出現赤字。順便說一句,美國的問題恰恰相反。美國儲蓄太少,支出太多,因此存在貿易赤字,占其國內GDP的3%。這是問題的另一面。

就中國而言,隨著時間的推移,解決辦法必須是:增加國內消費,使經濟達到更好外部平衡。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這不僅是增加家庭開支的問題,而是要調整經濟結構,增加家庭收入,尤其是增加那些還不是很富裕家庭的收入,讓他們願意花錢,有信心消費,無論是在旅遊、食品、服裝還是奢侈品上。他們告訴我,今年黃金周期間的旅遊需求比往年少。這是一個跡象,但還不止於此。必須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中國人談到了 「國際國內雙循環」。這意味著對外循環——與外部世界進行貿易和經濟相互依存——但在國內,也要進行經濟循環,創造貿易和需求。這是約兩年前提出的口號,但我們尚未看到結果。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因為如果這個問題得不到解決——對中國來說如此,對世界其他國家來說就更不用說了——你就會陷入非常困難的境地,無法恢覆信心,也無法讓經濟重新運轉起來。我認為這是中國可以避免並且應該努力避免的。

HQ丨編輯

HQ丨編審

新加坡國會丨來源


相关文章

  • 網傳視頻男子遭人毒打 警逮一對男女起武器和現金
  • 地鐵非禮女子逃7年 客工再入境落網監3周
  • 獅城女子稱於美國機場被扣留兩小時 還被官員問及銀行存款數額
  • 印尼富商翁俊民透露 蓋茨託人在獅城物色住所落腳
  • 宏茂橋發生車禍 三人送院包括兩孩童
  • 【GE2025】陳清木證實他將不再參與政治選舉
  • 淡濱尼組屋發生火患 40人被疏散
  • 全島派發香皂花 行動黨婦女團向媽媽們致敬
  • 假警員視訊監視三周 中國交換生險遭騙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