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間,新加坡八家提供急症治療的公立醫院紛紛上調了各項醫療費用,其中急診科的費用漲幅尤為顯著,達到了18.5%至34%不等,這一漲幅遠超之前的水平。
醫院漲價
自2021年12月以來,急診科的治療費用普遍上調了21.5新幣至41新新幣,目前費用區間為137.5新幣至165新幣。特別是樟宜綜合醫院,其急診科費用上調了33新幣,成為八家醫院中收費最高的,達到了165新幣。
與此同時,新加坡衛生部自2022年11月1日起實施了新的住院治療津貼框架,將B2和C級病房的津貼框架劃一,但津貼幅度保持在50%至80%。然而,即便在津貼框架下,C級病房的收費仍然上調了16.3%至31.7%。相比之下,B2級病房在享受最高80%津貼後,收費反而低於2021年的水平。
社交媒體上,不少網友分享了在新加坡看病的昂貴經歷。有陪讀媽媽反映,孩子僅因驗血和輸鹽水等簡單治療,就花費了8000多元人民幣。更有網友表示,孩子從腳踏車上摔下導致頭皮受傷,處理後竟花費了近10000新幣。這些案例讓網友們紛紛感嘆:「在新加坡看病,真的太貴了!」
變化原因
新加坡政府的醫療津貼政策主要針對公民和永久居民(PR),外國患者通常無法享受這一福利,因此需全額自付醫療費用。這導致本地居民與外國人在醫療費用負擔上存在巨大差距。
例如,一名新加坡籍老人到陳篤生綜合醫院眼科診所門診,全額費用為212.40新幣,但政府津貼了159.30新幣,自己僅需支付53.10新幣;
而一名外籍工人在國大醫院做微創手術並住院一天,費用高達5916.62新幣,全由僱主負擔,且需通過商業保險報銷。
醫院方面表示,收費大幅上漲的主要原因是資源消耗、高通脹壓力以及應對醫療需求增長的投入增加。急診服務消耗了大量醫療資源,同時醫療用品、設備、清潔和水電等成本也顯著增加,推高了運營支出。
為了維持急診和整體醫療服務的質量,醫院不得不逐年提高收費。
學生就醫
對留學生來說,就醫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新加坡醫療體系發達,醫療機構類型多樣,包括公立醫院、私立醫院和診所。對學生而言,最方便的選擇是去學校的校醫院,校醫院不僅可以看普通門診,還提供體檢、疫苗等服務,並有眼科、骨科等專科醫生。如果在校外診所就診,醫療保險通常不賠付費用。
如果需要看專科,須先經普通科醫生會診,由醫生開具介紹信,專科診療費用可全免,但需學生先行墊付後申請報銷。
如果需要手術等大療程,可憑校醫院開具的介紹信去公立醫院看診,基本全免費用,但有2-30萬新幣的封頂線。如情況緊急,也可去私人醫院,可報銷50%費用。
儘管費用上漲,但各醫院均表示將致力於將對患者的影響降至最低,並繼續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他們也呼籲患者理解並支持這一調整,以確保醫院能夠持續運營並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
留學生在前往新加坡留學前,應提前了解新加坡的醫療政策和費用情況,以便做好充分的準備。
合理利用新加坡的醫療資源,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就醫機構。對於小病或常見病,可以選擇去社區診所或綜合診療所就醫;對於大病或急診,應及時前往公立醫院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