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窑(Toa Payoh)这个词,是福建话和马来语的“结晶体”。“Toa”福建话是“大”之意,“Payoh”则来自马来语“Paya”,意为“沼泽”,两字相加就是“大沼泽”的意思。它是继女皇镇之后,政府重点打造的第二个卫星市镇。大巴窑龙柱的“柱龄”估计已有大衍之数,其色彩和设计都独具匠心,为这个卫星镇增添了一抹东方的祥瑞色彩。
大巴窑龙头游乐场
龙头游乐场应该是老一辈新加坡人儿时记忆中少不了的。70年代初期,建屋发展局(HDB)开始建造反映新加坡文化和特色的游乐场。这些游乐场主要由旋转木马、秋千、跷跷板和滑梯组成,其中最有符号性的就是龙头游乐场。这种游乐场的特色是以龙之腾跃一样的造型将滑梯等游乐设施蜿蜒曲折地联系在一起。其龙头造形巨大、醒目、夸张,但已经一改“龙威”,变得“慈眉善目”,憨态可掬,惹人喜爱。
当年设计龙头游乐场的设计师许延义1969年到1984年任职建屋局,是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游乐场设计师,共设计了30多座游乐场,位于大巴窑组屋旁的龙头游乐场就出自其手。据说设计灵感正是来自于新加坡华人社区中常见的东方龙形象,上述“黄埔龙”也是他的杰作。这一充满文化标志的场所,不仅留下了居民儿时欢笑,也是设计师为我们留下的共同记忆。
倘若留心一下还会发现,在新加坡这座充满多元文化的城市,“龙”似乎无处不在,它们默默地镶嵌在大街小巷的建筑上,化身为城市吉祥繁盛的守护神。
巴米士街的龙浮雕
在俗称海南二街的巴米士街(Purvis St-reet),餐馆、商铺等的门面设计大体相同,建有西方风格的科林斯柱和经典拱门。驻足仰望就会看到,每个拱门上方左右边角都装饰著龙浮雕,整条街道两边建筑上的几十条浮雕龙,隔空连成一片,千姿百态,各显神姿,蔚为壮观。据称这条街的建筑原本属于巴洛克风格,但中国工匠添上了龙饰,可谓“中式巴洛克”,凸显了东西文化的完美融合。街道建筑上基本都有龙浮雕,这种街景极其罕见,称之为“海南龙街”,其实更为贴切。
马里士他路和吉真那路的龙浮雕
而在马里士他路(Balestier Road)和吉真那路(Kitchener Road)一处的建筑墙面,则有展翅飞翔的“龙”。与典型的中国龙相比,此龙长出似蝙蝠(象征“福”)的双翅。据说这种龙是与洛可可(Rococo)装饰的店屋同时出现的,应该是1920年代人们重新燃起对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兴趣的产物。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在创作中添加了不少富有异国风情的特色,曾一度受中国风影响。本地这种装饰风格的出现与洛可可风格异曲同工,但又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龙、凤、十二生肖、花鸟图案等中国装饰元素被大量采用。这种“土生龙”既承袭了中国的图案纹样,又兼有南洋元素,风格独特,是不同文化碰撞中创造出的新生命。
护法的龙
庙宇亦是文化的载体,而佛寺中常见的龙雕刻更是展现了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本地的金福宫、凤山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金福宫处处都有龙的造形
金福宫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它见证了信众之虔诚及其信仰之坚定。1994年该庙宇经历了一场大火,但大伯公佛尊却在烈焰中安然无恙,令人称奇。在新址裕廊西再建的庙宇,以设计之精致、格局之庄严而著称,整座建筑恰如艺术展览馆一样精美。为了重新打造,庙方从中国定制雕龙香炉,还从中国四大石雕之乡的福建聘请了12名工匠到新加坡。他们技艺精湛,现场建造了宫廷式藻井,雕刻了龙柱等饰品。庙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0多根龙柱,采用中国传统的镂空雕刻工艺,每一根都经过精雕细琢,巧夺天工。这些龙柱不仅在视觉上形成壮美的景观,更寓意著神龙的庇佑。
金福宫的龙柱
金福宫的盘龙香炉
庙中每个香炉、柱子和屋檐上的龙造形,无论仰望还是侧看,都让人深切感受到龙之跃动,如同置身于龙的世界。金福宫,凭借着龙的世界,成为本地庙宇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金福宫屋檐上的金龙
起源于1836年的凤山寺,是福建南安人的信仰圣地。在其建筑风格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宫殿式的痕迹,而庙前的盘龙石柱更是寺庙建筑中的瑰宝。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