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看似來自「警長」的話,竟讓67歲的退休人士Grace(化名)一步步陷入騙局,在短短一個月內損失了將近120萬元。
騙局從信用卡「盜刷」開始今年5月底,Grace在中國海南島探親時,接到一通自稱是華僑銀行職員的電話。對方聲稱,她的信用卡在家具和電器店Harvey Norman有一筆8000元的消費,問她是否知情;顯然地,Grace對此毫不知情。
對方於是進一步「善意提醒」,當前詐騙案件頻發,Grace的信用卡信息可能已被盜用。
隨後,電話被轉接給一名「警長」,對方以嚴肅語氣表示:「你可能涉及洗錢案件,需要立即配合調查。」
「他要求我獨自接聽電話,鎖上房門,不要告訴家人。」
Grace回憶說:「當時我完全被嚇住了,只想著配合,當時一直有3億元洗錢案的新聞,我也讀了不少相關的報道,所以很擔心自己真的會捲入這類洗錢案,我不想惹上麻煩。」
此時,這名警長已經與Grace長談足足三小時,通話時間長得連Grace的家人都起疑心,剛好也到午餐時間了,於是家人就極力敲門,並喊道:「快開門,是詐騙啊?!」
可是Grace當時已經深信這名「警長」的話,反駁說:「不是詐騙,我回國才處理。」
頻繁聯繫 「警長」贏得信任回到新加坡後,Grace與這名「警長」保持密切聯繫。對方通過WhatsApp頻繁問候,甚至關心她的日常生活,以此取得她的信任。
同時,對方每隔兩三天更換電話號碼,進一步掩蓋身份。
在這期間,Grace還收到了偽造的調查文件,文件上寫著「你正被調查」,並要求她把款項轉入不同的銀行戶頭,以核實款項是否屬合法資金。
14次轉帳 損失金額將近120萬元在不到一個月內,Grace根據「警長」的指示,進行了14次轉帳,包括把多筆大額款項進帳到一家名為「Datatronic」的華僑銀行商業帳戶。
「警長」要求Grace轉帳時並沒有提到「匯錢」二字,而是聲稱讓她輸入驗證碼(verification code),以進行詐騙。舉例,要她匯入9萬9000元時,「警長」就會告訴她輸入99000,並聲稱這是驗證碼,而不是她的錢,讓她產生錯覺,這是警方查案的方式,錢並沒有被轉走。
最終,Grace總共損失了將近120萬元。
華僑銀行職員攔截最後一筆匯款正因華僑銀行反詐騙單位調查員傅仰輝察覺不對勁,這起詐騙案才得以東窗事發。
傅仰輝是在6月21日監控商業帳戶交易時發現,有個帳戶很可疑。
這家於5月25日向會計與企業管制局註冊的公司,兩天後在銀行開設商業帳戶後,就有多筆高額款項交易。
該帳戶的大部分資金來自一名客戶的國際銀行戶頭,總金額約80萬元。他懷疑這是一起騙局。
三天後,傅仰輝在進一步監控時,發現該帳戶又收到了一筆9萬8000元的轉帳。他立即通報警方。
負責此案的警員是反詐騙高級調查員高級警曹長李偉明。他與Grace取得聯繫,但她起初不相信自己被騙,直至6月27日才肯到反詐騙中心與李偉明見面。
經調查發現,她此前已向多個帳戶轉帳,總損失金額高達120萬元。
華僑銀行反詐騙團隊追討回近10萬元,並攔截了最後一筆20萬元的轉帳。
騙局已過數月 打擊甚重儘管騙局已經過去數月,但Grace仍未完全從打擊中走出來。
「我至今不敢計算自己到底損失了多少錢,每當想到這件事,還是會感到害怕。」
Grace目前只把此事告訴姐姐,其他家人仍被蒙在鼓裡。為了走出陰霾,Grace靠信仰和祈禱安慰自己。
詐騙案持續上升根據新加坡警察部隊和金融管理局聯合發布的數據,2024年1月至10月間,共接獲至少1100起冒充政府官員騙局,比2023年同期的680起案件幾乎翻倍;總損失金額高達1.2億元。
詐騙者通常以視頻或電話方式聯絡受害者,偽裝成銀行或執法人員,並使用假徽章或文件偽造身份。
他們聲稱受害者涉嫌洗錢等罪行,要求將資金轉入「調查帳戶」。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提醒,銀行不會把客戶的電話轉接至警方或其他機構。公眾若接到類似電話,應立即掛斷並通過官方渠道核實。
若需了解更多詐騙信息,可遊覽ScamShield官網或撥打詐騙熱線1799。
只有整個社會共同努力,提高防範意識,才能有效遏制詐騙犯罪的蔓延,保護個人的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