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占勇】不当“阿明”,也接地气!

2024-12-06     月泓     5797

【城市呼吸|占勇】不当“阿明”,也接地气! “难道只有模仿‘阿明’或‘阿莲’,或者搞怪跳舞,才算接地气?穿西装讲故事就一定是不接地气吗?”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越来越多人开始经营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希望通过打造个人IP吸引粉丝,实现经济效益。为了吸引关注,许多人会为自己设计一个“人设”(人物设定),这个“人设”可以是真实的自我,也可以是经过包装的“角色”。在新加坡的社交媒体上,最常见的人设莫过于“阿明”或“阿莲”,不乏佼佼者从中获利颇丰。

如何才叫“接地气”

作为“新加坡勇哥”,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故事,吸引了超过四十万粉丝的关注。我的风格以衬衣、西装为主,整体显得较为正式,因此偶尔会有人调侃我“不够接地气”。每次听到这样的评价,我总是笑着反问:“难道只有模仿‘阿明’或‘阿莲’,或者搞怪跳舞,才算接地气?穿西装讲故事就一定是不接地气吗?”

【城市呼吸|占勇】不当“阿明”,也接地气! “靠谱的勇哥”风格以衬衣和西装为主。(图:占勇)

如今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的确,不少企业高管,甚至机构领导人都在TikTok上搞怪搞笑,或跟着网红唱歌,或随着“口水歌”起舞。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却选择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不学“阿明”,不搞怪,也不骂人。这是我的坚持,也是我的特色。

接地气的关键:风格与态度

有朋友会问,那怎样才能接地气?我的回答是:接地气并不意味着迎合,而是一种从容自然的风格,是让人感到亲切却不过分亲昵的态度。我称之为“一米的距离”——既不过于疏远,也不过分贴近。这种距离感强调彼此的尊重,像朋友般自然交流,同时又保留了一份独立的思考空间。

对我而言,接地气首先来自内容。作为一名有近20年传统媒体从业经验的讲述者,我的优势在于:无论给我什么话题,我都可以脱稿面对镜头流畅讲述,甚至无需复杂剪辑。这种自信来源于多年锤炼的专业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我的“接地气”之本。我不会刻意迎合,比如加入本地的“lah、leh、loh”语气词,因为这不符合我的风格。而且,我坚持认为,接地气不是取悦,而是找到自己与观众之间的契合点。

内容为王 形式为辅

在社交媒体世界中,“接地气”从来不仅仅是表面形式,而是内容的深度和共鸣的广度。好的内容能打动人心,它可以是有温度的故事,也可以是有价值的知识,更可以是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在我看来,新加坡社交媒体生态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内容的单一化和同质化。我们缺乏多元化的内容创作者:生活类、搞笑类博主固然是流量主力,但知识类、教学类、才艺类的创作者却稀缺得令人遗憾。我希望通过我的实践,告诉大家:即使不搞怪、不迎合,也可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

不当“阿明阿莲”,并不妨碍接地气;不当“阿明阿莲”,也一样可以成为独具特色的内容创作者。接地气,不是让所有人都喜欢你,而是让真正懂你的人感受到你的真诚和用心。

你好,我是“靠谱的勇哥”,让我们继续用真实的故事,共同发现生活的美好。

【城市呼吸|占勇】不当“阿明”,也接地气!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