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提出「人口滅絕論」,有些國家肯定比新加坡還慌......

2024-12-08

前兩天,馬斯克在X上發文稱:「新加坡(和其他許多國家)快滅絕了」!

就差沒說「新加坡快亡國亡種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

馬斯克說得沒錯,新加坡的人口替代率創下0.97的新低,也就是說每對夫婦只生育0.97個孩子,意味著每隔一代,人口就要少一半!

新加坡人口目前604萬。按這個人口替代率,25年後只剩300萬人;再過25年,只剩150萬人。

但是,與馬斯克擔心的相反,新加坡其實並不特別擔心生育率低,而是與這個相關的更為嚴峻的問題。且聽我下文分析。

先問問,你知道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和地區都是些誰嗎?

排名依次是:台灣地區、韓國、新加坡、烏克蘭、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再往後,就有日本。

烏克蘭生育率低,可以理解,在打仗嘛。不知道大家發現了嗎?其他這些國家和地區,全在東亞和東南亞,而當年的「亞洲四小龍」,赫赫在目。人們都躺平了,「我是最後一代」,再也沒有什麼軟肋

而且,日本、韓國,肯定比新加坡還慌。為什麼?新加坡可以引進移民,但日韓人口的種族結構十分單一,要引進移民,必須克服很大的挑戰和障礙。你能想像日韓引進印度移民?非洲移民?菲律賓移民?越南移民?難。

生育率——困擾了新加坡近百年的問題

其實,生育率困擾著新加坡,不是十年八年的問題,也不是二三十年的問題。

這個問題困擾新加坡,已經近百年了。

問題出在哪裡呢?簡單說,旱嘛旱死,澇嘛澇死

我們先看看新加坡獨立前後。1960年,新加坡人口替換率是5.76;1965年是4.66,換言之,每對夫婦生育4.66個孩子。

用腳趾頭一想便知道,人口蹭蹭往上增長。

也許您認為每對夫婦生育4.66個孩子相當不可思議,那麼,再往前追溯20年,就會看到一個令你完全無法想像的新加坡。

1945年,日軍投降,撤走新加坡。二戰結束了。

此時,在世界許多地方湧現了「嬰兒潮」現象。新加坡儘管一窮二白,百廢待興,但是,也出現了嬰兒潮。

(1952年的一個新加坡華族家庭。圖源:NAS)

從戰後到50年代,許多貧苦婦女前往診所向醫生求助,說自己不能再生了,實在養不起。新加坡家庭計劃協會會長吳國基(音譯)回憶,有個婦女懷孕了22次,生了20個孩子,哭著求醫生「一定要想辦法讓我別再生了」。關鍵是,她丈夫還是個失業漢。

1950年,馬來文報紙Malaya Tribune報道,有個婦女生了6個孩子,已送走了兩個。她丈夫的態度是,無所謂,隨便生,養不起就送人

女人生得受不了了,男人無所謂,該幹嘛幹嘛。

不難想像,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又不像現在有手機有網絡,當時窮人的唯一娛樂就是.....

(1957年的一家婦幼診所。圖源:NAS)

於是,1949年,剛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一年,新加坡成立了一個非政府組織,叫「SFPA」。那時候,新加坡還是英國殖民地。

「SFPA」是Singapore Family Planning Association,新加坡家庭計劃協會。按今天的思路,這一定是為國為民,鼓勵人們生育的機構。

不過,在那個時候恰恰相反,它正是幫助婦女控制生育的機構。

從1949年成立,到1965年新加坡獨立,新加坡家庭計劃協會從最早的3家診所,瘋狂擴張到34家!那16年的期間,幾乎1萬名婦女前去求助——讓我不要再生了。

政府推出「家庭計劃」政策

新加坡獨立之後的第三年,1968年,人口替換率是3.53,幾乎比1960年的5.76降了一半,不過,一貧如洗的新加坡還是吃不消這麼高的生育率。要知道,當時新加坡還沒有工業化,教育水平還沒提上去,失業率甚至在雙位數徘徊。

餓都快餓死了,但人們還是繼續生。有時,真是個難解的悖論——越窮,越愛生

總理李光耀坐不住了。1968年,他說,「如果我們要提高生活水平,要擺脫貧窮和髒亂,除了要利用現代科學和科技來進行改造與建設,也要避免家庭人口無限增長,拖住我們的發展的腳步。」

於是,開始鼓勵人們使用避孕措施,還鬧出了不少悲催的笑話。當時,許多婦女深信,戴上避孕環之後,它會慢慢轉移到肺部,甚至到口部,許多婦女嚇壞了,趕緊到醫院去把避孕環摘了。

在另一個案例當中,有個婦女跟護士說,丈夫嫌戴著保險套不舒服。後來,護士赫然得知,原來他是一整天都戴著.....

「兩個孩子最理想」

為了降低生育率,新加坡政府推出了「家庭計劃」——兩個就夠了。

(1975年的宣傳花車。圖源:NAS)

後來的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家庭計劃政策大獲成功。到了1975年,新加坡人口替換率降至2.07,已經到了2.1以下。平均每對夫婦生育2.07個孩子,勉強足夠維持人口平衡,不增不減。

到了80年代,新加坡城市化初見成效,人們從鄉村搬進組屋;經濟已從勞動密集型轉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人們開始朝九晚五作息;教育開始普及,女性也能上學,也能上班,甚至有些成就比男性還高。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這麼一來,整個經濟和社會情況就出現了徹底的變化。人們對生孩子這件事,興趣越來越淡了

(1978年,「生男或生女,兩個就夠了」。圖源:NAS)

新加坡人口替換率一路直下。1984年,獨立後僅僅20年,才一代人的時間,就從1965年的4.66降至1.62,用「腰斬」已不夠形容,簡直是「膝斬」了

政府意識到情況不對。於是,在1984年,成立了部長級跨部門會議(還記得疫情期間的「顏金勇—黃循財—王乙康」組合嗎?),來重新檢討「家庭計劃」政策

「如果養得起,就生三個吧」

政府開始鼓勵生育。第一副總理吳作棟說,一方面人口萎縮,許多人甚至完全不生育,另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新加坡沒有天然資源可以賣錢,政府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賦稅,但許多人吃不消。所以,要多生育,有足夠的就業人口,尤其年輕人,才有足夠的稅收,才能支撐得起老齡化社會,才能老有所養,少有所依。

1986年,「家庭計劃」政策的風向變了——從「兩個就夠了」變為「如果你養得起,就生第三個吧」。

建國總理李光耀也公開親自催婚。

李顯龍就更直接,直接催生了!2022年群眾大會上,李顯龍說過,新加坡不缺房子、票子,缺的是baby!

這三四十年來,政府出盡了辦法,包括各種大金額的現金獎勵,還是無法提高生育率。

再無回天之力。

但,新加坡會不會像馬斯克所說,「就快滅絕了」?

「人不足,移民補」

不會,因為現代新加坡就是以移民為基礎的社會。

1819年萊佛士開埠,並創設自由港之後,在這兩百多年的大部分時期,新加坡就以繁榮的經濟、豐富的就業機會、安全穩定的生活環境,不斷吸引來自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的移民

1824年,新加坡人口1萬零700人;12年後,1836年,增至三倍,達3萬人;30多年後,1871年,又增三倍,達到9萬4800人。到了辛亥革命那一年,人口達到了30萬零3300人。之後,即便是軍閥混戰時期、抗日時期或是國共戰爭時期,都有中國移民不斷湧入,1949年之後才中斷

不過,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新加坡又開始引進移民,尤其中國移民

到了2024年,儘管本地人生育率不斷下降,新加坡人口仍然增長到604萬人,移民政策功不可沒。

不久前,在一次講話中,時任總理李顯龍透露,新加坡並不擔心沒有移民「生源」,在排隊申請新加坡永久居民PR和入籍新加坡公民的,很多

既然不擔心「生源「,那麼,新加坡擔心的是什麼?

一、擔心「生源「質量下降

擺在眼前的殘酷事實是,新加坡幅員狹小,除了深水港沒有天然資源,為了跟其他國家和地區競爭,唯一能依靠的就是人才。但是,新加坡人口少,從機率上看,能出現的人才必定比大國少。

早在1978年,李光耀就跟鄧小平說過:「怎麼說我們都不過只是福建、廣東等地目不識丁、沒有田地的農民的後裔,你們有的卻儘是留守中原的達官顯宦、文人學士的後代。」

老人家這話,有他一定的道理。

新加坡引入移民,除了要補充人口生育率的不足,也要提高本地總體的素質和水平。在批准移民入籍的時候,要經過層層篩選。最後獲得PR身份甚至獲准入籍的,大多數都是高素質人才。他們所具備的社會經濟地位和各種資源,本來就高於本地人的均值。

(新加坡的新公民入籍儀式。圖源:MICA)

新加坡對引入移民是有選擇性的。我經常說,既然要引進移民,肯定是要那些比我強的,又不是武大郎開店。

既然引進移民是有選擇性的,那麼,最擔心的當然是「生源「質量下降。「生源「質量下降,人口質量必定也降低

那麼,怎麼才能避免「生源「質量下降?

這就必須讓新加坡永葆競爭力和吸引力,這就必須保證幾個關鍵——自由、開放、講究契約精神、與國際互聯互通程度高、親商與法治環境等等。這方面的文章我們寫過不少,本文就不贅述了。

二、擔心人口「黃金比例「不保

我們都知道,華人占新加坡人口四分之三。但,這個比例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1911年左右。

從1911年到今天,新加坡人口的種族比例維持比較穩定,都是華人占四分之三,馬來人13.5%左右,印度人9%左右。

許多人誤以為,新加坡「自古以來」就是華人為主的地方。其實不然。

論在地理上或歷史上,新加坡一直是馬來世界的一部分,而且一直是馬來人居多。華人人口「後來居上」,只不過是最近一百多年的事,並非「自古以來」。

對一些人來說,華人居多的新加坡,在東南亞無異是個異端,尤其在特別敏感的五六十年代,本區域一些國家領導人把新加坡視為另一個中國,十分猜忌。新加坡被逐出馬來西亞,也與此有關。

因此,儘管華人占人口四分之三,新加坡一直強調自己不是華人國家。

(新加坡國歌用馬來語歌唱)

也因此,新加坡把馬來語定為國語,國歌用馬來語歌唱,國徽上使用馬來文,軍隊的禮儀性步操口令都是馬來語。連新加坡總統府,英文名稱 Istana,其實也是馬來文,宮殿之意。

新加坡所做的這一切,對內,是對馬來族公民身為原住民的尊重;對外,則是向兩個大鄰國表態——我們尊重本區域的主流種族,我們不是異端

如果新加坡人口的種族比例失調,比如華人多了,或是馬來人多了,或者是印度人多了,勢必對新加坡形成嚴重影響。這就是新加坡維持人口當中各個種族的「黃金比例「的原因。

新加坡本地人不生,尤其華人、印度人,所以新加坡從中國、印度引進移民,以維持人口的「黃金比例」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有一天,這些傳統的移民源頭枯竭了,怎麼辦?再說詳細一些,如果來自中國的移民少了,怎麼辦?「黃金比例」還能維持嗎?

這是個問題。

三、落地生根?或「吃碗看鍋」?

新加坡引進移民,是為了填補人口。因此,新移民有意願、有能力落地生根,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新移民無法把心定下來,「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隨時想走,那麼,對新加坡還有意義嗎?

這幾年,新加坡批PR越來越嚴,一個原因是申請的人多了,得精挑細選,另一個原因是,申請人資格越深,「出路」就越多,就越難確定他們是否有心落地生根?或只是把新加坡當跳板,隨時bye bye走人?

這是第三個問題。

四、新移民與本地人的「合」與「分」

即便前面三個問題都解決了,現在就來到第四個問題——新移民與本地人能否融合共處

新加坡是個移民社會,歷史上曾發生過太多社會衝突與種族暴動,例如60年代發生的華人與馬來人的種族暴動。

別說不同種族之間的暴動,同樣是華人,早在1854年,也發生過潮州人與閩南人之間的暴動,時間長達10天,300所房屋被燒毀,死亡約500人。

要知道,那個年代的新加坡一共才幾萬人口,一場暴動竟然死了500人,可見規模之大,情況之慘烈。

新移民入籍新加坡,本地人是否歡欣接納?還是抱著「這是我的地方,你不是真正的新加坡人」的態度?新移民本身是否願意虛心融入?或者看不起本地人「賺錢沒我多,房子沒我大,孩子讀書沒我強」?

如果雙方都能拿出誠意,付出努力,那麼,「合」就不難;如果互相看不上,那麼,早晚會「分」。

對新加坡來說,通過移民讓人口增長,並非難事。難就難在是否能維持新加坡對優質移民的吸引力?是否能維持人口的「黃金比例」?新移民有無落地生根的恆心?本地人與新移民能否融洽相處?

過去三十年,這幾個方面都做得還不錯,雖然有時還是有些磕磕碰碰。

這個局面能否長久維持下去?讀者朋友們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ABC丨編輯

HQ丨編審


相关文章

  • 不買珠寶不准離店!中國旅遊團入境新加坡後竟被困『小黑屋』…
  • 將懷孕6個月的妻子和4歲女兒勒死!與屍同床9天,新加坡一惡性家庭兇殺案......
  • 小心!這種"兼職"可能要坐牢 新加坡最新判例給所有掛名董事敲警鐘!
  • 李凱馨辱華風波延燒 《赴山海》恐砸千萬人民幣「用AI換臉」
  • 中國富二代留學生綁架案,神反轉來了
  • 急診排長隊、抗原檢測儀銷量翻倍!新加坡新冠疫情還在升溫!
  • 【下周活動】Lady Gaga演唱會繼續嗨、星際寶貝主題樂園、小怪獸狂歡季...一起來玩啊~
  • 紡織產業年度盛會落地新加坡!解密ZARA、H&M的供應商為何會來
  • 新加坡這些建築多巴胺爆表,太出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