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新加坡是中国的最大外资来源地,但,知道新加坡也是印度最大外资来源地的,恐怕就不多了。
新加坡副总理王瑞杰在新加坡--印度2024论坛上致辞时强调,新印过去数十年来的合作关系,让两国得以增长和发展;实现增长是两国提升人民生活和生计,并为下一代人改善前景的途径。
以下是王瑞杰演讲实录(根据英文翻译):
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亚研究院主席陈大荣教授,新加坡工商联合会执行总裁郭柄汛先生,各位阁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我和大荣教授一起欢迎各位,尤其是来自海外的朋友,来参加这次新加坡--印度论坛。也请允许我祝贺南亚研究院、新加坡--印度伙伴关系基金会和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举办这次首届新印论坛。
正如大荣教授之前提到的,这个论坛举办的时机非常巧合。莫迪总理目前正在新加坡访问,这是他10年前出任印度总理以来,第五次访问新加坡。上周(8月26日),我们还召开了第二次印度—新加坡部长级圆桌会议,来自双方的10名部长齐聚一堂,讨论了重要议题。让我们借此首届论坛之机,回顾新加坡和印度迄今为止的合作成果,并展望“下一阶段”。
新印合作由来以久
回顾过去,印度和新加坡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甚至几千年前。但是,有两个最近的时刻尤为引人注目。第一个时刻是1965年,新加坡独立的那一年。印度是最早承认新加坡独立的国家之一,事实上,就在新加坡建国后15 天印度就率先承认。在印度的支持帮助下,新加坡获得了重要亚非组织的认可。对新加坡来说,加入不结盟运动等平台,使我们能够建立联系,发展我们的网络并建立发展伙伴关系。
第二个时刻是1991年,印度实现经济自由化的那一年。印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向世界开放了经济。她还启动了 “东望 ”政策,以加强与东南亚的战略接触。新加坡,尤其是时任总理吴作栋,大力支持印度 “东望”政策的努力。吴作栋先生将中国和印度视为新加坡经济的两个外部翅膀。在接下来的十年中,新加坡与印度之间的商业和贸易联系稳步增长。最后,两国终于在2005年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协定》(CECA),我亲自领导了该协定的谈判。《全面经济合作协定》是新加坡与南亚国家签署的第一份此类协定。如今,它是新加坡实施的27项自由贸易协定网络之一。
自《全面经济合作协定》签署以来,双边贸易额每年增长2.5倍——从 2005 年的200亿新元增至2022年的512亿新元。2022 财年,新加坡也成为印度最大的外部投资者。这些更强劲的贸易和投资流动增强了我们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人民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值得强调的是,几十年来,新印伙伴关系促进了双方的增长和发展。对于世界各国政府来说,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主要责任之一,但并不是最终目的。实现经济增长是提升人民生活和生计、改善子孙后代前景的一种手段。
跨境合作所带来的互补优势和专业知识对增长和发展至关重要。闭关自守只会走进死胡同。合作一直并将继续是新印伙伴关系的故事。两个在大小、规模和历史截然不同的国家,将带着共同的动力合作,寻求双赢成果,改善人民生活。
今天上午,作为莫迪总理访问的一部分,他和黄循财总理将见证两国交换多项谅解备忘录。这些谅解备忘录旨在深化数字合作、医疗保健和医学教育、半导体供应链以及教育和技能发展等领域的合作。政府之间的这些协议提供了框架和桥梁,但私营部门和大学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必须采取行动,启动新活动并建立新联系。因此,我鼓励在座的各位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谱写新印伙伴关系的新篇章。
新印未来合作基于三点
新印合作的下一阶段将如何发展?我们如何塑造和引导它们取得更具影响力的成果?我将分享三点观点:
首先,经济增长仍将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工作,它永远不会完成,事实上,它将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应该首先从更广泛的亚洲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来看待新印伙伴关系的发展轨迹。自冷战结束以来,过去30多年的全球化帮助亚洲成为全球增长的中心。亚洲在全球GDP中的份额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20%左右增长到今天的45%左右。
包括印度在内的亚洲市场的稳步开放,加上更紧密的经济一体化,对该地区人民的生活产生了切实的影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1990 年至 2023 年间,亚太地区的人均GDP增长了近7倍。同期,印度的人均 GDP 增长了近 8 倍。
如今,亚洲仍然是经济亮点。预计今年该地区将贡献全球实际GDP增长的近 6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24 年和 2025 年,亚洲的总体经济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5%和4.3%。这将超过全球3.2% 和 3.3%的增长预期。
但亚洲需要继续追赶。印度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人均 GDP 远低于美国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今天,该地区人口占全球人口的近 60%。仅印度人口就占世界总人口的近六分之一。因此,为了继续提升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幸的是,目前在一些发达经济体中,反对全球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担心全球化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会导致失业,而当前的数字革命将使许多人落后于时代。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包括欧洲和中东的战争,以及中美之间的争端,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对安全的担忧正在扰乱跨行业、跨部门和跨边界的高效供应链。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