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小朋友今年4歲,我在半年多前決定讓孩子進入新加坡的一所國際學校幼兒園,本來只是希望他能在語言發育的黃金期融入英文環境,把英文打造成他的「母語2.0」。但幾個月下來,我發現新加坡的國際幼兒園,遠不止語言教育這麼簡單。
時常驚喜於這邊幼兒園的一些不一樣的教育觀點。
說「不」的權利
在國內,我總覺得孩子說「不」是一種叛逆,甚至會下意識地糾正。但在新加坡的幼兒園裡,老師竟然鼓勵孩子們學會拒絕。
孩子回來後,常常告訴我:「今天有人搶我玩具,我就對他說『不要,我還想玩。』」這讓我特別驚喜,因為在以前,他遇到類似情況可能只會生氣或者哭,而現在他知道如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情緒。
老師說,「會說『不要』是自我保護的第一步。」他們引導孩子用語言代替尖叫和哭鬧,還教他們用完整的句子描述情緒,比如「我生氣,因為他推了我」。這種情緒管理的啟蒙,不僅讓孩子更有自信,也讓我意識到情緒表達的重要性。
延遲滿足與耐心培養
3歲的孩子能等待嗎?在新加坡的幼兒園,這竟然是課堂的一部分。每次要聽老師講故事,孩子們需要坐在小沙發上等待幾分鐘。老師告訴我們,「等待是一種能力,孩子需要慢慢練習。」
有一次,我無意中看見孩子在家自己嘗試綁鞋帶。我問他為什麼不讓我幫忙,他說:「老師說,慢慢來,不要著急。」這種耐心和獨立意識,是我之前完全沒有預料到的驚喜。
尊重孩子的選擇權
在這裡,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師們對孩子的尊重。每天早上,老師會展示一個活動板,上面有畫畫、搭積木、做手工等選項,孩子們自己選擇一天的活動內容。哪怕是最小的孩子,也會試圖表達自己的喜好。
這讓我意識到,孩子其實從很小就可以有主見,而新加坡的國際學校幼兒園教育理念強調的正是「把主導權還給孩子」。
從生活小事培養獨立性
在國內,很多父母可能不太捨得讓孩子獨立完成日常任務。但在這裡,我看到3歲的孩子自己盛飯、自己收拾物品,甚至會在活動後整理玩具。老師們特別有耐心,從不因為趕時間而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
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老師分享孩子們如何分組打掃教室的小桌子,孩子們分工明確,完成後還互相鼓掌。這樣的小事,竟然能讓他們收穫滿滿的成就感。
關注「人」的教育
新加坡的國際幼兒園,真正讓我感動的是他們對孩子「人」的關注。老師們的職責不僅是教學,而是陪伴、觀察和支持孩子的成長。
比如,有些孩子可能在剛入園時不善表達,老師們會花更多時間陪他們玩,逐漸引導他們融入集體活動。而當孩子取得新進步時,不論多麼微小,老師都會帶著全班一起為他鼓掌。這種對個體的尊重和關注,真正讓我感受到教育的溫度。
語言的飛躍成長
最後,還是要說回我們當初送孩子來新加坡國際幼兒園的初衷——語言環境。新加坡的國際幼兒園一般都是全英文交流,有些學校還會配備中文和英文兩位老師,給孩子提供雙語學習的環境。
我的孩子在入園的前幾個月,其實很少主動用英文表達,更多是靠手勢和簡單的單詞和其他小朋友互動。但隨著日常的浸潤式學習和玩耍,他漸漸開始嘗試用簡單的句子回應老師和同學。
接近一年後,他已經可以用英文無障礙地和小朋友玩耍了。不論是玩積木、扮演角色,還是爭論誰的玩具車跑得快,他都能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學會了一些地道的表達方式,比如「Let’s take turns!」(我們輪流來)和「Can you help me fix this?」(你能幫我修一下這個嗎?)。
後記:意外的收穫
原本送孩子來新加坡國際幼兒園只是為了語言,沒想到,這段經歷讓我看到更多育兒的新可能性。從尊重孩子的選擇權,到幫助他們學會獨立、管理情緒,新加坡的幼兒園教育讓我重新思考,「好的教育」到底是什麼。
不過,我在跟同小區的媽媽們聊天時候也發現,這邊不同類型的幼兒園各自有各自的風格。國際幼兒園孩子的國籍、種族多樣一些,來自歐美國家的老師也比較多,對知識的教授比較佛系,更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
但當地的私立幼兒園,有一些還是挺卷的,孩子從4歲開始就要學習數字、字母了,甚至還會有一點家庭作業。
政府幼兒園則普遍規模比較小,主要是讓家長能安心把孩子放下去上班。
不同類型各自有不同的優缺點,我現在也還在探索和發現階段,但目前看來,還是覺得新加坡國際幼兒園很值得!
註:圖中圖片僅為示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