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的健康SG计划下,年长者可免费接种某些疫苗,例如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
偏偏有一款疫苗,卫生部明明鼓励50岁以上的年长者接种,却未将它纳入全国疫苗接种计划:
带状疱疹(Shingles)。
新加坡每年约有3万人感染带状疱疹,平均每三人当中就有一人会在一生中感染一次。
尤其是年满50岁的新加坡人,超过九成带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潜伏在体内的病毒随时可能“一触即发”。
患者的皮肤会出现红斑和水疱,看起来就像一条蛇,因此俗称“生蛇”。
小时候出过水痘,长大后就有可能感染带状疱疹。(全国皮肤中心)如果想要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保护自己,就只能自掏腰包,不但无法使用保健储蓄支付,也不会享有任何政府医药津贴。
但这款疫苗可不是每个人都负担得起。
加上消费税和医生咨询费,两剂疫苗的价格竟高达720至950新元!
为何保健储蓄也不能动用?去年11月,武吉巴督区议员穆仁理在国会上询问卫生部,是否能让低收入年长者也有机会免费接种带状疱疹疫苗。
当时卫生部答复,当局正在评估是否适合将带状疱疹疫苗纳入全国疫苗接种计划。
纳入全国计划的评估标准包括:
疫苗的安全性、临床有效性、是否具成本效益,以及能否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一旦疫苗纳入全国计划,民众接种疫苗就可获得政府津贴,也可使用保健储蓄支付。
不过,卫生部今年11月公布评估结果时却说:
“由于疫苗制造商开出的价格昂贵,当局考虑到这款疫苗在全国人口层面预防带状疱疹的成本效益不高,因此不会提供津贴。”
好吧,不提供津贴也就算了,但为什么不让民众使用保健储蓄呢?
过去几天有多名读者致函《海峡时报》,对卫生部的决定表示失望。
读者Anita Thaver举例,如果一户家庭有两个老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的费用就要将近2000新元。这对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带状疱疹无药可治,因此预防胜于治疗……如果允许人们使用保健储蓄,相信会有更多人愿意接种疫苗来预防。”
(海峡时报截图)另一名读者Candice Yeo指出,每年有3万人感染带状疱疹,相等于每周有575人受感染,发病率比骨痛热症还高。
她建议,既然1973年之前出生的新加坡人会在今年底收到至少1250新元的保健储蓄花红(MediSave Bonus),何不让他们用这笔钱来支付带状疱疹疫苗的接种费用?
(海峡时报截图)“生蛇”比生孩子还痛?资深医药记者Salma Khalik日前在《海峡时报》分享她在今年10月“生蛇”的经历时坦言,她之前迟迟不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就是在等卫生部将这款疫苗纳入全国计划,因为两剂900多新元实在太贵了。
现在回头看,要是早点接种疫苗,或许她就不必经历这场噩梦了。
Salma忆述,发病第一天,她感到嘴巴右侧和右耳疼痛,下巴还长了一个水疱。
隔天,她的病情急转直下,除了下巴、下颌和脸颊上的水疱开始流脓,舌头上也长满溃疡,犹如被针刺一般。
到了第六天,她的右脸神经已痛得她吃不下也睡不着,“真想一头撞墙了之”。
新加坡艺人沈炜竣去年9月感染带状疱疹时,同样感到右脸疼痛,但他的症状就严重多了。
沈炜竣告诉《新明日报》,他去年7月工作到一半忽然咳嗽感冒、双眼红肿,皮肤也出现红疹,但他以为只是一般的皮肤过敏。
到了8月,他的脸部、颈项、耳朵和半边头皮都生满疱疹,睡觉时还不小心将水疱挤破,痛得“像被火烧一样”。
沈炜竣起初以为颈项和脸上的红疹只是一般的皮肤过敏。(Instagram/nickshenweijun)一个多月后,沈炜竣有天忽然发现自己右脸瘫痪,无法眨眼,说话也咬字不清,经医生诊断为“面瘫”后,在医院住了五天。
据医生解释,只要疱疹长在脸部,就有可能影响脸部神经,导致面瘫。
沈炜竣当时感叹:
“等我病好了,一定会去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我不想再经历多一次,太折腾了。”
疫苗制造商“狮子开大口”?值得关注的是,由同一家制造商生产的同一款带状疱疹疫苗,在新加坡要价900多新元,在马来西亚和泰国却只需500新元!
这款名为“Shingrix”的疫苗,由英国制药公司GSK生产,2021年获准在新加坡使用。
临床研究显示,这款疫苗针对带状疱疹的保护作用超过90%,并可持续至少七年。
新加坡目前使用的带状疱疹疫苗,由英国制药公司GSK生产。(GSK网站截图)难道是因为保护作用可持续七年,所以疫苗制造商才敢“狮子开大口”?
非也非也。
据GSK解释,带状疱疹疫苗之所以那么贵,其实是因为研发疫苗背后投入的人力和资源。
尤其是带状疱疹这类较为稀有的疫苗,需经过多年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才获准面世,复杂的生产技术和原材料成本也得考虑在内。
话虽如此,在马来西亚和泰国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的价格,还是比新加坡便宜了一半啊!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