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從福州到新加坡當「咖啡仔」,他成為餐館老闆,還當上公會仲裁員!

2024-12-16

鄒奕珠對年少時當咖啡仔的艱苦謀生歲月曆歷在目。文化館牆上掛著的「僑興」匾額,是他岳父咖啡店的招牌。(鄭一鳴攝)

鄒奕珠(79歲)十二三歲從中國福州到新加坡投靠同鄉,在馬里士他路一帶當「咖啡仔」,月收入二三十元。

「就是打雜,什麼都要做,還要跑十多間店送咖啡。一定要在商號老闆上班時準時送到,如果得罪他們,失去這些老顧客,會被老闆罵。」

從前咖啡頭手用來過濾咖啡和茶的布袋。(《海峽時報》照片)

1964年鄒奕珠頂下禧街(Hill St)中華總商會二樓食堂的一個茶水攤。雖說當上小老闆,他還是得繼續捧咖啡。他憶述道:「商會大樓有八層,電梯看守員不讓我搭電梯,說怕弄髒電梯,我只能爬樓梯。當時還年輕,腳有力,為賺錢不覺得辛苦。」

鄒奕珠在1968年入股以台灣粥見稱的海京樓,直到餐館於2008年搬到大巴窯中心後才退休。

調解咖啡店股東糾紛

雖然不再經營咖啡攤生意,鄒奕珠還是很關心同行,他在1970年代加入新加坡福州咖啡酒餐商公會,在執委會擔任不同職務,後來擔任仲裁至今。

1974年一家酒店股東之間出現分歧,要求新加坡福州咖啡酒餐商公會提供相關文件。(鄭一鳴攝)

仲裁員是很有「年代感」的職務,鄒奕珠解釋:「早期公會在會員心目中地位很高,加上請律師很貴,所以他們有事會找公會做公證人。例如一家咖啡店通常由幾個股東一起頂下,他們會請公會公證權益分配。股東之間如果出現盈利糾紛,也會找公會的仲裁員調解。」

先輩從中國下南洋時有很深的情意結,口頭承諾即可作數。鄒奕珠感慨地說:「可是父親當年答應的,到兒子這代不一定承認。現在年輕人講求白紙黑字,凡事找律師,公會在這方面的功能逐漸弱化。」

捐贈咖啡店招牌和錢幣

新加坡咖啡店文化館內,展示了幾份新加坡福州咖啡酒餐商公會珍貴的手寫文件,另有一塊80年歷史的「僑興」咖啡店招牌,是鄒奕珠捐贈的。僑興是他岳父的咖啡店,位於黃埔巴剎附近,約20年前結束營業。他也捐贈了四枚1920年代的一分錢硬幣。

鄒奕珠捐贈的1920年代一分錢硬幣。舊時咖啡店會放兩枚硬幣在燒水爐里,水滾發出聲響就趕緊熄火。這是老一輩人的智慧。(鄭一鳴攝)

他說:「福州人很節省,放兩枚硬幣在燒水爐里,水滾了就會響。聽到了就把柴火拿掉,可以節省柴火,也避免水蒸發。」

從前頭手把飯碗護得很緊,當雜工的鄒奕珠一直沒有機會碰咖啡壺,打雜三年後才有機會沖半天的咖啡。他說:「沖咖啡除了水要滾,咖啡粉要好,牛奶下得准,最重要是用心,記住每個顧客的喜好,有的喜歡薄一點,有的喜歡厚一點。換另一個頭手沖,顧客會覺得不好喝,因為不合他的口味。」

被拋光得金澄澄的舊銅製咖啡壺,寓意現在經營咖啡店,拿咖啡壺就像捧金飯碗。(新加坡咖啡店文化館提供)

文化館裡有一套特地拋光得金澄澄的舊銅製咖啡壺,含義特殊。鄒奕珠說:「從前做咖啡店是最底層的人,現在經營咖啡店邁入黃金時代,拿咖啡壺就像捧金飯碗。」

新加坡咖啡店文化館複製舊時咖啡店的模樣。(《海峽時報》照片)

新加坡首家咖啡店文化館

新加坡咖啡店文化館展示新加坡傳統咖啡店自19世紀起的發展歷程。(鄭一鳴攝)

新加坡咖啡店文化館位於德威路(Tyrwhitt Rd)福州大廈四樓,新加坡福州咖啡酒餐商公會會所內,每逢星期一至五上午10時至下午5時,開放給公眾免費參觀。

文化館策展人林美美介紹一些有趣歷史:

福州經營者多過海南人

海南和福州移民較晚抵達新加坡,只能從事邊緣性服務行業。1927年海南人經營的咖啡店有195家,二戰後福州人反超,主導這一行業。1950年新加坡有超過2000家由福州人和海南人經營的咖啡店。

咖啡店取名「XX園」

早年攤販推車到種植園賣飲料,有能力開咖啡店時就以該種植園取名。後期的咖啡店也跟風,取名「XX園」,如昇平園、濱珍園、景星園、樂天園。

半杯咖啡的人情味

文化館其中一個展櫃擺放了較小的咖啡杯。1920年代初苦力收入不高,有些抽鴉片的還在咖啡里加牛油潤喉。咖啡店老闆賣他們半杯咖啡,還可以賒帳,並為此特製迷你咖啡杯,是正常的半杯,但盛得滿滿的。

小咖啡杯,是為點「半杯咖啡」的顧客定製的。(新加坡咖啡店文化館提供)

文:陳愛薇


相关文章

  • 真實記錄,我在新加坡受鞭刑的全過程!要向執行官說「謝謝」
  • 最新一輪CDC優惠券派發!皇后手把手教你拿,再附上各大超市釋出的好康!500元這樣花~💸
  • 新加坡建築公司注意了!必須註冊CRS系統,否則無法申請WP/SP!
  • 新加坡打工人要更加努力了
  • 我娃在新加坡把學生卡丟了,你猜猜補辦花了多少錢?
  • 新加坡打工人要更加努力了
  • 新加坡外觀專利申請指南
  • 四海傳福 新加坡這家百年醫院,為何以閩人的名字命名?
  • 冠病永遠在你我左右 當局苦口婆心,人們卻漫不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