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上午走訪碧山一帶商場的德士站, 據觀察,半小時內 有超過十輛私召車前來載客, 而德士只來了兩、三輛。
一名司機說:「(會不會很多人在路邊叫車?) 沒有,沒有人, (完全沒有?)很少 都是老人就對了。」
另一名司機則說:「沒有人要坐德士了, (百分之多少是叫應用的?)90%啊。」
一名司機說:「如果你在德士站,要等15分鐘左右, 賺生活費而已,要發達很難。」
陸路交通管理局數據顯示今年10月, 通過應用叫車的載客量有所上升, 每天平均載客趟次 從去年同期的約53萬次, 增加到今年的約56萬次。
而在路邊載客的趟次則呈下降趨勢。 每天平均載客趟次從去年10月的約8萬次, 減少到今年約6萬8000次。
一名乘客說:「如果有時叫不到私召車, 我就會想辦法攔截德士。」
另一名乘客說:「手機叫車有時尖峰時段沒有車, 等到高峰時多錢了它的車就來。」
另外,截至今年10月 德士司機職業執照持有者 同比下降近1.6%, 達到約9萬個。 至於私召車司機職業執照持有者, 則增加了大約1.2%, 達到超過5萬4000個。
新加坡理工大學工程系副教授周毅博士說:「私召車除了一個方便性來講, 它其實背後隱藏的是大數據模型。 公司通過他們數據的計算和模擬, 能夠更快地匹配到出行和德士的服務。 從可行性或是可持續發展來講 其實這也是更好的。」
新社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黎華德表示, 路邊載客服務對不會使用召車應用的群體, 尤其是年長者至關重要。 他認為政府可幫助這些有需要的人, 掌握應用召車技能, 或通過補貼及支持, 確保德士業者繼續提供路邊載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