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投訴真的是新加坡人的DNA? 本地社媒投訴群組圈粉無數

2024-12-18

新加坡人常被形容為愛抱怨的國民,事實果真如此嗎?

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2008年曾在「新加坡透視」論壇上,調侃新加坡人真是「第一流的抱怨者」。他在1977年的國會發言中也曾形容新加坡人是牢騷大王(champion grumbler)。

新加坡人愛投訴雞毛蒜皮的事?從本地的社交媒體投訴群組來看,幾乎每一個都圈粉無數。

臉書群組COMPLAINT Singapore(直譯:投訴新加坡)自2017年成立以來,目前已有超過23萬名成員。

在這個群組的頁面上,網民的投訴內容可說是「百花齊開」,有不滿攤販食物分量給少的,有投訴不禮貌私召車司機的,也有人揭發誤導性廣告等雞毛蒜皮的事情。

截至截稿時間,最新的貼文是有人對Grab Mart感到很失望,指網購了售價每個2.61新元的大白蘿蔔和每個1.71新元的大檸檬,結果送上門後發現全是迷你白蘿蔔和小檸檬,她認為商家貨不對板、刊登虛假廣告以及定價過高。

(COMPLAINT Singapore)該群組裡僅有一小部分帖子是投訴關於保險公司拒絕索賠、鄰居之間的糾紛以及跟商家交易時的不愉快事情等比較「嚴重」的事情。

這個群組的匿名管理員告訴《海峽時報》,幾位創始成員當時發現新加坡幾乎沒有一個在線平台,能讓投訴者或受害者表達他們的真實投訴,所以才創建了這個頁面。

目前,該群組每天收到30到100份投稿,但大多數因不符合基本要求而被管理員拒絕,例如未提供證據或包含仇恨言論。約10名志願者輪流值班,負責審核評論。

33歲的商務經理Alaric Ng說,他並沒有加入這個臉書群組,但偶爾會瀏覽頁面上的貼文。他批評其用戶隨意發垃圾內容,對地球上的所有事情抱怨不休,尤其是那些發表仇恨或排外投訴的人。

29歲的攝影師Ken Chiang則認為:

「投訴文化有時是必要的,前提是確實有必要投訴。而這些群組有時確實能有效地將信息傳遞給相關的對象。」

「然而,這類群組中的許多用戶濫用平台,把它當作個人發泄瑣事的空間,有些問題過於雞毛蒜皮,有時還侵犯了他人的隱私。」

還有另一個效仿上訴臉書群組的頁面,同樣也名為「complaint Singapore」,在2018年成立,成員超過23萬。

此外,擁有超過27萬名成員的臉書群組SG Road Vigilante,它的帖子主要是網民提供行車記錄儀的視頻,揭發各種不良的道路使用行為,「公審」駕車者和行人等。

即便是擁有近20萬粉絲的@sgfollowsall,這類以生活內容為主的Instagram帳戶,也充斥著對天氣、不友好行為和道路禮儀等的各類抱怨。

一聯通(OneService)是社區事務署在2015年推出的一站式平台,讓公眾可及時舉報社區內的大小問題,再根據問題的屬性通知相關政府部門,免去公眾得先理清哪個問題歸哪個部門管轄的麻煩。

隨著一聯通越來越為人熟知,它也被一些人戲稱為「投訴應用」。

根據新加坡國家發展部2023年的數據,新加坡居民每年通過OneService應用程式提出170萬起投訴。

抱怨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也許因為投訴「有方」,大家也慢慢愛上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

住在公寓的或者是新的預購組屋,一般都會有whatsapp或telegram群組,住戶都以改善社區的名義,在群組裡上傳照片「投訴」、「指桑罵槐」,如有人沒穿泳衣在泳池游泳,使用健身房設施後沒有將器材抹乾凈,隨意丟棄大件垃圾等。一般這種行為被當眾揭露後,大家就不敢再犯了。

住屋區群組上常看到有人投訴,隨意處理垃圾或者亂認垃圾的行為。(紅螞蟻提供)有的人則傾向於把日常生活中一些醜陋的現象拍下,隨手發到「公民記者」網站STOMP投訴,隨即就引發罵戰。

這無疑也起到某種警惕的作用,讓公眾知道,一旦自己在公共場所做出沒有公德心的行為或不道德的事情時,很可能就會被他人「STOMP」,放上網公諸於世。

許多企業如保險公司大東方(Great Eastern)、咖啡店運營商口福,都活躍在「Complaint Singapore」群組中,利用其社交媒體帳號直接回應客戶投訴。

例如,一名「Complaint Singapore」的用戶在2021年投訴一家水電公司收取過高的熱水器費用,她的帖子隨後引起了當局的關注,最終獲得了2700新元的退款。

這些群組中的帖子也經常出現在新聞報道中。僅在11月,就有12個「Complaint Singapore」的投訴帖子被網媒慈母艦(Mothership)寫成新聞。

同一時期,《海峽時報》也刊登了9篇新聞,消息來源都來自「SG Road Vigilante」的視頻或帖子。

「Complaint Singapore」的管理員也透露,他們也利用該群組的公眾影響力來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例如該群組在2022年和2023年與新加坡警察部隊合作參與防範犯罪活動,推廣有關網絡詐騙的意識。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院哲學系講師沈耀髮指出,與聊八卦類似,抱怨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從本質上講,抱怨是一種表達不滿的方式,是一種表明某事不對勁的信號,這種不滿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催化劑。

「以交通投訴為例,這些投訴表明違規駕駛的現象在增加。當人們抱怨時,這說明他們在意。儘管他們可能無法準確地說明問題所在,但這表明他們關心某些不對勁的事情。」

新加坡的抱怨文化是一把雙刃劍沈耀發認為,新加坡人傾向於表達不滿,是受傳統的亞洲文化和儒家文化影響,而這些文化特彆強調羞恥感在社會中的調節作用。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往往通過羞恥感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避免做出不符合社會規範的事。這種文化框架影響了人們在社交媒體上的行為,使抱怨得以盛行。

他也提醒說,新加坡的抱怨文化是一把雙刃劍。

一方面,新加坡人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較高的標準,這對提升服務質量和公民生活具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不加選擇地對各種瑣碎問題抱怨,可能掩蓋真正的關切,使得被投訴者難以分辨哪些問題是真正的嚴重問題,哪些只是瑣碎的小事。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已經讓投訴文化變得正常化,人們認為在網上投訴雞毛蒜皮的問題是可以接受的。這會讓人失去對問題輕重緩急的判斷。在其他國家,這種行為可能會讓人覺得『這有什麼大不了的?』」

在新加坡的網上投訴與抱怨群組中,這種判斷就經常喪失。

新加坡國立大學傳播及新媒體系副教授彭麗珊博士也認為,這些群組的力量在於它們為用戶提供了一個自由表達的「上達天聽」渠道,這是用戶個別向當局投訴時,所無法做到的。

她說:「換句話說,這些群組之所以受歡迎,不僅因為它們容易接觸,還因為它們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更自由表達的平台,並在某些情況下帶來了社群感,儘管許多用戶可能是匿名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些抱怨型群組並非新加坡獨有。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既然新加坡人無法任意走上街頭示威或罷工來宣洩不滿,這些能供大家偶爾發發牢騷抱抱怨的渠道,還是非常有必要存在的。


相关文章

  • 樟宜機場T5下周破土動工 新加坡航空樞紐地位再升級
  • 馬國失蹤富太被指獅城有男友 近期曾給他轉帳10萬令吉
  • 新加坡-太平洋聯盟自貿協定 降成本促發展
  • 菲律賓和中國在黃岩島附近再爆發爭端
  • 《晨光第一線》5月9日
  • 為泰國前首相達信簽署醫療證明 兩名醫生被停職
  • 九成象拔蚌出口中國 貿易戰讓美國海鮮業陷困境
  • 吸毒後跳車?馬國女子墜車亡案 驗血報告三個月後出爐
  • 巴菲特傳奇即將謝幕 「股神」接班人何許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