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哲学系讲师沈耀发指出,与聊八卦类似,抱怨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从本质上讲,抱怨是一种表达不满的方式,是一种表明某事不对劲的信号,这种不满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催化剂。
“以交通投诉为例,这些投诉表明违规驾驶的现象在增加。当人们抱怨时,这说明他们在意。尽管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说明问题所在,但这表明他们关心某些不对劲的事情。”
新加坡的抱怨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沈耀发认为,新加坡人倾向于表达不满,是受传统的亚洲文化和儒家文化影响,而这些文化特别强调羞耻感在社会中的调节作用。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往往通过羞耻感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做出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事。这种文化框架影响了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使抱怨得以盛行。
他也提醒说,新加坡的抱怨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新加坡人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较高的标准,这对提升服务质量和公民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不加选择地对各种琐碎问题抱怨,可能掩盖真正的关切,使得被投诉者难以分辨哪些问题是真正的严重问题,哪些只是琐碎的小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已经让投诉文化变得正常化,人们认为在网上投诉鸡毛蒜皮的问题是可以接受的。这会让人失去对问题轻重缓急的判断。在其他国家,这种行为可能会让人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在新加坡的网上投诉与抱怨群组中,这种判断就经常丧失。
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及新媒体系副教授彭丽珊博士也认为,这些群组的力量在于它们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上达天听”渠道,这是用户个别向当局投诉时,所无法做到的。
她说:“换句话说,这些群组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为它们容易接触,还因为它们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更自由表达的平台,并在某些情况下带来了社群感,尽管许多用户可能是匿名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抱怨型群组并非新加坡独有。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既然新加坡人无法任意走上街头示威或罢工来宣泄不满,这些能供大家偶尔发发牢骚抱抱怨的渠道,还是非常有必要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