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辣媽發表過一位小哥的經歷:
從小縣城中學到華中NUS!一個出生在中國的新加坡人的求學故事~
引發了大家的好奇和關注,也有很多粉絲來問我們,這位小哥為什麼會有如此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
對於大家的疑問,小哥又分享了自己的童年,一起來看看他的人生是如何被改寫的吧~
素材:WKC@小紅書
整理:檸檬茶
想寫一篇關於童年的文章,想著配上些小時候的照片,翻遍了手機相冊,卻只找到四張我離家之前拍的。
突然記起,前年不小心把手機摔壞了,照片都沒了。我試著回憶起那失去的照片,裡面有表弟表妹幼兒園時期的照片,有和好朋友在小學時候的照片,有我小時候跟外公一起坐著摩托車的合照,還有離家前在機場跟媽媽拍的合照。
上次見到他們,已經是6年前了
我對童年最初的回憶是我的曾祖父。我不記得他的樣貌了,我只記得小時候他踩著藍色三輪車帶我去上幼兒園。
記得曾祖父很喜歡吃公仔麵,經常買粉紅色的公仔麵跟我一起吃,我對方便麵的喜愛大概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吧。這是我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階段,喜歡一邊看仙劍奇俠傳,一邊吃泡麵。
再大一些,到了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我回憶就充滿了我的外公。
外公會在周末的時候帶我去牌坊街數那22座牌坊,夏天時會帶我到韓江游水,會在我打球崴到腳的時候帶我去看村頭的中醫。在我心目中,外公是這個世界上對我最好的男人,就像別人的爸爸對於他們的地位一樣。
那,我的爸爸呢?
媽媽從沒跟我提過他,從外婆不多的描述之中,我得知他是一個高高的,壯壯的「新加坡」人,「新加坡」是哪裡呢?對於從小在潮州長大的我,這並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每年那些來我們村探親的華僑,就是從那來的。
後來從家人和親戚的閒談之中,我推測出我的父母在我出生不久,便分離了。我媽媽帶著一歲的我,回到潮州。
媽媽身體一直都不好,經常需要臥床養病,家裡經濟也比較拮据。我小學5年級就去做了第一份暑假工,在親戚的鞋廠裡面做了兩個月的流水線包裝工,每天三班,每班4小時,一班28元,那是我童年裡最辛苦的兩個月。
等到六年級快升初中的時候,班主任突然把我叫到辦公室,跟我說我是外國人,她不能幫我報考初中。我還沒理解完這句話的意思,手中就已經多了一張要拿給媽媽的個人資料表,上面寫著「黃JC, 新加坡籍」。
最讓我驚訝的,不是我的新加坡籍,而是我的姓,我們村的人都姓沈,我媽媽也不例外。或是不想吸引別人的注意,或是不想與我素未謀面的父親有任何聯繫,我在初中前都把自己的姓寫為沈。
費了一番周折,我總算是上了初中。作為全校唯一的外國人,我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而這體現在沒有人記得我的名字了,連老師都稱呼我為「新加坡」,我對這三個字越發討厭了。
上初中後
我從之前親戚的鞋廠「跳槽」到另一家小鞋廠做大包裝工,幫忙把鞋子裝到紙箱裡,一個箱子裝一百雙,出貨時再把箱子搬上貨車。工資大幅上漲,一班4小時是40塊,平時除了周末,我有時放學後也會去。做一班,就能讓我在學校食堂吃一個星期的加肉的盒飯。
雖說我自己在學校的生活費得到了改善,我兼職賺的錢還是對我的生活沒有什麼提高。
還記得那時我很喜歡打籃球,不小心把眼鏡砸成了兩半,一副眼鏡要四五百塊,相當於我兼職50個小時的工錢。當時我也沒存錢的習慣,媽媽做手工的錢平時也沒剩下來多少,等到一兩個月後,我才買了新眼鏡。
當時我上課看不到老師板書的時候,就拿著我那剩下一半的眼鏡看,或者盡全力眯著眼。因為這個我還學到一個有趣的知識,如果你從一個小洞看東西,就可以看得很清晰。
就這樣,我的成績其實在我們學校還可以,每次考試都是班裡前十,因此被安排坐在第一排。
每次晚上下班到家都快10點半了,這樣一來就沒時間寫作業了,隔天上課的時候,老師一眼就能看到我空白的練習本,導致每次我都被點名上去解題。雖然大部分時候我都做得出來,這也讓我成為老師眼裡的刺頭,他們都覺得我仗著有點小聰明,吊兒郎當的。
每天白天上課,晚上跟同學去打球,或去鞋廠兼職做包裝工,就這樣過了三年。成績在我們的學校里還算不錯,但也僅限我們在我們這個小初中里。
初三時
當我覺得自己雖然不出眾,但也跟學校里那些準備初中輟學的小混混不一樣,將會在中考考個不上不下的成績,然後上個不上不下的高中以及大學的時候,我被告知:因為我外國人的身份,無法參加中考。我對升學的期望,也就這樣湮滅了。
能讓我繼續上學的唯一方法,就是回新加坡。但是靠我媽媽一個人,又怎能維持得了我在新加坡的花費呢?
幸好,這時有一批華僑親戚過來探親,其中一位親戚聽了我的經歷之後,決定幫我回新加坡讀書,並資助我上學。要是沒有這位親戚,我現在可能在我們村裡的廠當上大師傅了。
來新加坡之前,為了辦護照,我第一次去了廣州,我媽媽也終於給我買了一支新手機。我打王者終於不卡了,也再聽不到媽媽的嘮叨了……
到新加坡
剛到新加坡那年,我才15歲,人生地不熟,隻身來到親戚的餐館幫忙。那時的我,對這裡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和不安。
記得第一天站在收銀台前,看著眼前五顏六色的紙幣和看似差不多的硬幣,手忙腳亂地找錢,總是讓客人等得有點久。好在新加坡的uncle和aunty都很友善,總是笑著說沒關係。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慢慢地,幫忙了兩三個月後,我的口語變好了,不僅能用英語招呼客人,連kopi c siew dai 、Michael Jackson 、 kosong這些本地飲料術語也學會了。
幾個月後,教育部通知我要參加一場考試,相當於留學生熟悉的AEIS考試吧。
當時是2019年1月,我從初中畢業後已有7個月沒摸過書本,重新進考場時難免緊張。好在數學題非常簡單,英文試卷也大半能看懂,順利通過。
到了農曆新年,學校打電話通知我新年後正式入學。那一刻,我人生第一次對「上學」感到興奮!
入學第一天,我穿著黑色短褲和灰色短袖(因為還沒有校服),忐忑地走進學校。老師簡單核對完科目後,便把我領進了班級。
一切進行得飛快,但讓我疑惑的是:為什麼學校名字叫「瑞士小屋」?剛進班,幾個同學立刻圍上來:「Are you a scholar?」 「Where are you from?」 「What’s your name?」 聽著一連串英語問題,我一句都聽不懂,只能尷尬地搖頭或點頭,裝作明白。「Scholar」這個詞的意思,我足足幾個星期後才搞清楚。
上課時,我更是聽得雲里霧裡。老師在黑板上寫筆記,我則一邊偷偷用手機翻譯一邊抄,數學和科學課還算好,內容不難理解,但到了英文和Social Studies,簡直像聽天書。
課後,我只能花時間翻譯筆記,拚命自學。那時,一周里最開心的時光就是華文課。我們華文老師是一位高高瘦瘦的老師,第一堂課時,他還誇我字寫得好看——也可能是看我同學們的字看多了吧。
新加坡的校園生活和中國截然不同。課間沒有休息時間,有時不同的課還需要換教室。記得有一次,因為找不到華文課教室,遲到了半小時。
放學後還有CCA,並不是每天都有作業,而且作業不交也不會被老師追著罵。校服是長褲和襯衫,體育課需要換運動服。這一切都讓我花了整整一年去適應。
中三那年
我過得忙碌卻充實,對一年後的O水準考試(O-Level)完全沒有概念,只是每天按部就班地上課、寫作業、努力跟上老師的節奏。到了年底,雖然已經能用英語和同學聊天,但成績依然一般:英文只拿了C6,數學和華文意料之中是A1,三門科學則是B和C,還沒摸清學習方法。不過幸好順利升上了中四,沒有留級。
後續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我憑藉自己的努力進入了華中JC,之後又被NUS錄取。希望我的經歷可以給大家一點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