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每逢佳節倍思親。
但對於某些人來說,佳節不一定是其樂融融的時光,而是會勾起我們對逝世親人的思念的日子。
烏節路2024年聖誕燈飾。(海峽時報)
這些思念有時會因為得不到解脫而形成悲傷(grief)。
但和我們熟知的假期憂鬱症(holiday blues)不同的是,這種悲傷的情緒會圍繞某一個對我們具有重要意義的人,而且情緒反應一般會比較強烈,例如,會出現極度情緒低落和對逝者表現出渴望團聚的感覺。
雖然悲傷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應,但一些人會因為長期的沉浸於情緒中無法自拔,而導致生活和工作受到影響。
如果你在佳節期間也會感到悲傷所帶來的不適,不妨參考以下的建議來緩解對親人的思念。
逝者已矣,情感不斷
示意圖:悲傷的情緒會在佳節期間被放大。(ALAMY)
首先,我們可以持續和逝者保持情感的連接。
很多人覺得,只有清明節和逝者忌日才可以思念親人,但節日終究也就是一種紀念逝者的渠道而已。
我們平日裡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式來保持對逝者的思念。例如,和家人朋友一起參與逝者生前喜歡做的事,或通過日記和書信表達自己想說但一直沒有機會表達的心裡話。
悲傷的延續往往和我們害怕面對或急於結束對逝者的情感連接息息相關。悲傷的過程必須順其自然,取決於各人的應對能力和身邊家人的支持而定。
當我們可以面對並接受我們和逝者的新的關係時,悲傷也會隨之消散。
什麼是新的關係?那就是從實際存在到精神存在的轉變。
一個人不會因為死去而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反之,精神存在是不滅的。想著逝者已經脫離了疾病的痛苦,又或者正在未知的彼岸繼續祝福和保護著自己,那份感覺是真實且永恆,而且能夠慰藉生者的。
別與愧疚感「糾纏不清」
示意圖:不要讓自己一直沉浸在悲傷的情緒。(海峽時報)
第二,不要因為無法抒發或表達自己的悲傷而感到愧疚。
你可能在慶祝節日時,會在不經意間聽到家人或朋友提到逝者,但因無法像其他人一樣大方的悼念而感到難受。
如果逝者是突然離世或以非自然方式死亡的話,一些不願接受或怨恨逝者的情緒更會容易積壓,形成心結。
那麼心理上對逝者產生矛盾情緒正常嗎?其實還真沒有你想的那麼不正常。
我們每天過日子,將生命到死亡看成是一條直線,彷佛醫院裡生病的人、新聞里看到的各種不如意之事,跟我們都沒有太大關係。
當不可預料的事情或不可接受的結局發生時,我們會變得不知所措,猶如經歷了創傷一般。我們身上和心上就像是多了一個無形的傷口。
很多時候,我們不會把這個傷口的存在當一回事,只是埋藏在心裡深處。
當我們的傷口被別人提起時,我們就會再重新經歷失去親人的痛苦。在這種循環中逐漸變得容易麻痹自己,甚至把死亡的發生歸咎在逝者的身上。
這種心理矛盾,更因為逝者的離去而得不到解脫。你可以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療傷,不必因為和別人格格不入而覺得難過。你和逝者的情感和回憶是獨一無二的,和別人沒有關係。
你的救贖就存在於這些記憶片段帶給你的慰藉,以及你們之間那份情感所帶來的意義。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悲傷也是如此。
只有愛可以療愈一顆受傷的心
佳節或許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把我們所愛的、所珍惜的都好好審視一遍。(海峽時報)
最後,悲傷提醒著我們要珍惜身邊的家人朋友。
有些人會因為親人的離世,而忽略了其他仍健在的家人。
這種情況,無疑會讓悲傷蔓延開來,讓重整家庭變得非常困難。
佳節或許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把我們所愛的、所珍惜的都好好審視一遍。
與其和家人疏離、獨自悲傷,不如把生活中原本看得太重的東西拋開。名利、金錢、別人認為成功的人生軌道,真的都有那麼重要嗎?
有一些人會拚命去工作或掙錢,想從物質的世界得到彌補,但心裡的空虛感卻越變越大。你是否把自己的悲傷轉化成對家人的哀怨,沒有考慮到他們也需要你的精神支持呢?
悲傷本來就沒有任何藥可以吃,只有愛可以療愈一顆受傷的心。
示意圖:通過擁抱傳達愛。(BLOG SEVEN POUNDS)
當我們覺得獨自承受悲傷是勇敢的表現時,我們也同時喪失愛與被愛的能力。如果你覺得不知道怎麼和家人朋友重新接軌,不妨可以嘗試接觸一些以悲傷為主題的互助小組(support group),從別人的經歷中得到靈感。
或許,世界上比悲傷還悲傷的事,就是愛著你的人在面前,而你卻看不見,甚至視若無睹。
誠如余華的小說《活著》所寫的,
「人總會有選擇自己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即使被命運殘酷對待,依然要選擇溫柔地對待這個世界。」
為他人也好,為自己也好,請嘗試溫柔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