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新加坡國立大學電機與電腦工程系教授楊育佳被相中,受邀與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一對一面談。
楊育佳認為,新加坡在吸引和留住人才具備相當優勢,包括良好的教育、綠意和美食,但對科研人員來說,是否有吸引力就要看新加坡有沒有影響全世界、潛能巨大的研究題目。(葉振忠攝)
張忠謀說服他飛到台灣協助突破技術的關卡,參與攀登半導體科技巔峰的團隊。
在台灣晶片戰場奮鬥八年
發現更想為家人家國而戰
現年53歲的楊育佳,2014年至2022年都奮鬥在全球科技戰最前線,擔任台積電研發處長,參與研發最先進的半導體晶片。在這八年之間,台積電一路成功開發出領先全球的七納米、五納米和三納米製程晶片。
一納米(nm)是百萬分之一毫米(mm),三納米製程的小晶片可容納至少500億個電晶體(也稱電晶體),電晶體越小越多,運算速度越快也越省電。
他在台灣參與的「晶片戰爭」,主要對手是韓國的三星和美國的英特爾。台積電如今已獨領風騷,為全球客戶代工超過九成最尖端晶片。
打完美好的戰役後,他反問自己「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結果發現內心深處,更希望為深愛的家人而戰,也為新加坡的科技實力而戰。
2022年9月,楊育佳回來報國了,他加入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簡稱新科研),以海歸科學家的經驗協助整合科研單位、大學和企業的技術開發、人才培育。
短短兩年,他從執行署長迅速升任新科研副總裁(創新與企業)。這也說明,在競爭激烈、瞬息萬變的科技戰中,新加坡科研界亟需擁有業界實戰經驗的將領來率軍應戰。
AI可以拯救世界
楊育佳:我們要拯救AI
作為新加坡頂尖科學家之一,楊育佳從事的研究看似深奧,其實跟你我生活息息相關。
他畢生致力於提升半導體晶片(chip)的運算速度和省電效能,晶片廣泛運用在手機、電腦、洗衣機、汽車、人工智慧(AI)、軍事和醫療科技上,它們的功能不斷提升,往往都跟他的研究突破有關。
楊育佳畢生致力於提升半導體晶片的運算速度和省電效能,晶片廣泛運用在手機、電腦、洗衣機、汽車、人工智慧、軍事和醫療科技上。(檔案照片)
其中兩項最新的突破,包括他在12月17日榮獲第302項美國專利,核心重點是優化晶片架構和連接,能促進算力、性能和功耗。
另外,AI為世界解決許多問題,但耗電驚人,新科研正努力解決這個「吃電怪獸」的問題。他笑說:「有人說,AI可以拯救世界。我們說,我們要拯救AI。」
楊育佳領導的團隊最近研發了光學共封裝技術(Co-Package Optics),整合光學元件和晶片進行數據傳輸,利用短距離光纖連接不同機架,並通過光導傳輸晶片之間的數據。據他計算,相比傳統可插拔光學模塊,能讓使用300兆瓦(MW)電力的大型人工智慧數據中心,省下至少15兆瓦電源,足以長期供應2萬8800個四房式組屋單位的每月用電量(假設每單位每月用電量375千瓦小時左右)。
楊育佳12月剛到美國參加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年度國際電子元件會議,據他觀察,中美頂尖大學都有科學家發表論文,包括表現最亮眼的北京大學發表了14篇論文(新加坡也有九篇),但沒看到中國科學家與其他科學家深入交流,中國半導體大企業也沒有受邀與會。反觀美國和新加坡的半導體大企業都沒有缺席。
楊育佳(右)12月初到美國參加年度國際電子元件會議,與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博士班指導教授胡正明(中,台積電前技術長)和發表多篇論文的得意門生龔蕭副教授,難得來一張「三代同堂」合照。(楊育佳提供)
他說,過去幾十年來的全球化推進了半導體產業,無論是技術、設備或材料,各國各有優勢,並都受益於整合的產業鏈,如今產業鏈分隔,無論企業、客戶、供應商的關係、科學合作交流都受影響,產業發展肯定會拖慢。
新加坡與中美關係友好,也因穩定政治經濟環境、良好基礎設施,被許多西方大企業視為在中美與台海兩岸以外設立或擴建生產基地的「緩衝地帶」,包括總投資額105億元,由台灣世界先進(VIS)與荷蘭恩智浦半導體(NXP)合資成立、12月4日動土的晶圓廠VisionPower(VSMC)。
至於大陸科技企業,包括阿里巴巴、騰訊、位元組跳動、華為和小米在內的多家企業都在新加坡設有營運基地,不少也在獅城進行研發。
楊育佳對此點評:「新加坡向來是多方合作的受益者,因為立場比較中立,來自新加坡的產品和技術都可以賣到全世界。但如今就算在新加坡生產,只要用到美國的科技或西方的設備,都不能賣到中國去。我想,不要高興得太早,還是擔憂的比較多。」
如果新加坡跟不上
世界就不需要我們
資料顯示,新加坡目前為全球製造20%半導體設備、超過10%晶片。晶圓產能占全球5%,半導體業占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GDP)的7%。
在全球供應鏈和市場走向脫鉤的背景下,新加坡未來難以繼續左右逢源。楊育佳表示,新加坡的科研戰略定位,就是要保持市場相關性,並靠科研持續走在最尖端。「半導體科技不斷進步,跟不上就落後了。如果新加坡跟不上,世界就不需要你了。」
在踩下油門之前,首先要認清方向和前方路況,科研領域也不例外。楊育佳說,新科研領域密切關注行業動態和大趨勢,已確認要發展和商業化的重點項目,包括設備製造、先進封裝、第三代半導體和光纖通信等優勢領域。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楊育佳教授指出,新加坡在中美科技戰中的科研戰略定位,就是要保持市場相關性,並靠科研持續走在最尖端。「半導體科技不斷進步,跟不上就落後了。如果新加坡跟不上,世界就不需要你了。」(葉振忠攝)
希望維持在全球半導體
設備製造五分一市占率
楊育佳說,新加坡資源有限,無法製造最先進晶片,但將對先進位程的設備製造和研發做出巨大貢獻,希望至少維持全球半導體設備製造「五分之一的市占率」。
由於半導體結構已逼近物理極限,未來方向是研發先進封裝技術,把不同功能的晶片以「建高樓」方式堆疊或並排連接,讓彼此傳輸數據,這就為許多先進技術提供機會,也創造無限商機。
另外,因為手機和電動車日漸普及,對耐高溫和充電性能佳的第三代半導體氮化鎵(簡稱「GaN」)需求增加,新加坡已在2022年成立新加坡氮化鎵科研中心,超前部署未來發展。
光纖通信也是新科研投入研究多年的項目,能為人工智慧數據中心提供高速、省電和低成本的傳輸性能。
倡議三管齊下
落實頂尖自主研發能力
戰略定位和方向逐漸明朗後,楊育佳通過《聯合早報》公開承諾「帶領新加坡追求世界級自主研發能力,是我的使命」。為此,他提出三管齊下的落實策略:與跨國企業合作搞研發、支持新加坡公司茁壯、全球徵才與本地育才。
一、與跨國企業合作搞研發。這將惠及全球和新加坡半導體生態系統。例子包括: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供應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9月在新加坡成立聯合實驗室,11月進一步提供先進封裝技術研發平台。
二、支持本土公司茁壯。新科研今年4月成立新加坡半導體技術轉化創新中心,以拓展研發能力和新加坡人才。它研究新興領域如平面光學、矽光子學,也為企業和科研人員提供無塵室和半導體基礎設施,降低創業和科研的高昂門檻,還提供智慧財產權保障專利。
新科研也早在2018年設立衍生公司鑫精源半導體(AMF),致力研究廣泛運用於光纖通信的矽光子技術。楊育佳認為它很有潛能,有望能茁壯為矽光子的「新積電」。
他希望新加坡的科研能以商業化和市場為導向,與業界緊密協調、評估風險,轉化為可量產的設備和產品,最終對經濟和社會帶來良好效應。
他也表示,新加坡應建立在長年來獲得國際信任的優勢,進一步借鏡業界領頭羊台積電長期贏得信任、服務全球客戶的精神,「秘訣是通過保持中立、保守機密、不與客戶搶生意等原則,與互有競爭的跨國大廠達致合作雙贏」。
楊育佳說,希望新加坡的科研能以商業化和市場為導向,與業界緊密協調、評估風險,轉化為可量產的設備和產品,最終對經濟和社會帶來良好效應。(葉振忠攝)
是人才就要去接觸
半導體業需工匠職人精神
三、全球徵才與本地育才。楊育佳在台積電時代,參與發起了一項全球徵才大行動,他和團隊通過「地毯式搜索」,列出全球著名大學通曉中英雙語的科學領域教授,逐一聯繫,邀約合作或挖角。
他的求才若渴也展現在新科研的日常。專訪前一天,楊育佳剛通過視訊面試了多名海外科學家,他微笑說「總之是人才,就是要去接觸」。
在育才方面,他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電機與電腦工程系任教時,已悉心培養出44名博士生。到了新科研,他也鼓勵年輕實習生參與研發。他培養的博士生當中,超過六成進入科技企業,包括得意門生龔蕭副教授(41歲,新科研微電子研究所(IME)資深首席科學家)。
他說:「在半導體領域,需要有工匠的職人精神,通過不斷訓練,才能達致精益求精。我們也需要從內部培養將領,我一直都想著讓接班人接棒,希望團隊有很強的替補救援名單,就像好的足球隊,板凳要夠深。希望做到有一天不需要有我,團隊都能做得更好。」
楊育佳說,身為新加坡科學家,有幸經常出席國際會議,與自己欣賞的大師們交流對話,並參與解決高價值的科學問題,造福人群,不禁要感嘆「這邊風景獨好」,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葉振忠攝)
楊育佳認為,新加坡在吸引和留住人才具備相當的優勢,包括良好教育、綠意城市和多元美食,但對科研人員來說,最有吸引力的是新加坡能提供影響全世界、潛能巨大的研究題目。
「我們現在的研究項目很多,但必須把這些題目更好地跟業界最重要的題目掛鉤。A*STAR要當銜接學術界和產業界的橋樑,要對研發方向和商機做出敏銳判斷。在這方面,我們也借重內部和外部專家的評估。」
夜班廉航兩地奔波
每隔兩周返家團聚
談到這位科學家的成就時,不能忽略在背後默默支持他,讓他沒有後顧之憂的夫人、同齡妻子黃若蕾。
黃若蕾是補習教師,當過中學華文教師。兩人育有兒子楊適轅(24歲,數學和電腦雙學位大四生)和女兒楊子萱(20歲,生命科學系大二生)。
楊育佳分享了一張全家福,他說,那是在今年國慶日,一家人在橋南路一家普通餐館頂樓用晚餐,過後一起觀賞國慶煙火。
一家人用餐,簡單的幸福,但得來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