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塑料袋明年起或徵收費用 但改用環保袋並不一定環保

2022-02-08

近期國家環境局就2023年上半年起,擬議推行超市塑料袋強制收費措施一事,徵詢公眾意見。由於課題涉及日常民生,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坊間熱議。

贊成方不外乎站在環保減塑這邊,希望藉此提高人們減少垃圾用量的意識。反對方則以額外收費會加重低收入家庭負擔,以及找不到「免費垃圾袋」為由提出質疑。

環境局指出,2019年及2020年,本地家庭和商場每年平均丟棄20萬噸一次性用品(相當於400個奧林匹克游泳池大小),其中塑料袋占三分之二。超市則每年給出8.2億個塑料袋,每名消費者均耗146個塑料袋,數量相當驚人。

有人建議,不如趁此機會改變個人購物習慣,多用可重複循環使用的環保袋。依循這樣的倡議,真的會讓新加坡更環保嗎?

濫買囤積的環保袋反而「幫倒忙」 據《紐約時報》報道,使用環保袋不一定是對環保盡一份力,尤其是當家中動輒囤積數十個為了跟風跟潮流而買下的環保袋。這樣做不僅對減少垃圾無益,還造成新的環境問題。

(紐約時報)根據2018年丹麥環境與食品部的一項研究,一個棉質環保袋需被使用至少2萬次,才能抵消它生產時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這樣算來,一個人每天帶同一個環保袋出門,需不間斷重複使用54年,才能真正地「物盡其用」。問題在於,有多少人能這麼持之以恆?

專家們指出,生產棉花及製作環保袋的過程除了十分耗水外,人們看膩了或想要丟棄它時,又找不到棉質用品的回收處理站,可以說產出和銷毀環節都相當棘手。

據悉,全球每年生產的約3000萬噸棉花中,只有15%真正能做到回收再利用。

環保袋上的商標和圖案則大多使用聚氯乙烯(PVC)製成的染料,回收時極難通過化學方法分解。

(海峽時報)打著環保旗幟,各種棉質包裝袋充斥市場 有環保人士稱,棉質環保袋「幫倒忙」,反而危害到對地球,說明了現代人們雖然試圖作出積極正面的選擇,卻因缺乏整體認知而造成負面後果。典型的好心做壞事。

泛濫成災的環保袋充斥著市場。近年來許多標榜為環境盡一份力的知名品牌,都會在消費者買單時,以自家環保袋取代購物袋。

高端名鞋、名牌包包都會附上一層放塵袋,再裹上幾層華麗的禮物盒或裝飾。一些根本不需要防塵的用品,如發圈,衛生棉球和洗面乳,通通用棉質袋子分裝。

推廣永續發展的非營利組織 New Standard Institute 負責人貝達(Bedat)直批:

「這根本就是包裝上再加一層包裝然後再加一層包裝。」

(而且還是以環保可再使用的名義,頻頻給出眾多真正意義上「一次性使用」的環保袋)

(紐約時報) 所以該使用塑料袋還是環保袋呢?

美國紐約佩斯大學(Pace University)環境研究與科學教授迪普伊(Melanie Dupuis)指出,消費者在權衡利弊後實際上陷入了兩難,好像找不到一個最優解。

不少意識到問題的品牌也作出了相應調整,包括減少袋子的使用量、派發成本更高但容易降解的環保袋,或者乾脆不發購物袋。環保袋泛濫的問題料將有所緩解。

如今球又回到消費者的腳下。

使用環保袋或塑料袋實際上視個人需求而定,東西買多了拿來裝袋無可厚非。關鍵就在於如何好好利用,不造成浪費的同時,也避免製造大量不可降解的垃圾。

畢竟地球就只有一個。


相关文章

  • 新山無國籍老婦冠病惡化 醫院拒收 家屬求助無門
  • 翻牆撬門即得手,公寓保安如虛設 新加坡人成了竊賊眼中的軟柿子?
  • 新幹線客運量飆升 日鐵擬靠AI應對人力短缺與成本壓力
  • 泰警曼谷港口繳獲238噸非法進口電子垃圾
  • 英國科學家展開海洋碳吸收試驗 讓海洋能重新吸收更多大氣中二氧化碳
  • 美國科研人員研發昆蟲般大小彈跳機器人 有望提高救災工作效率
  • 本地手足口症病例一周內每日平均達到61起
  • 馬國失蹤富太案 富商丈夫被警方逮捕助查
  • 柬埔寨種植園發現遺留炸彈 逾百枚仍未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