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20多年間,在新加坡專科醫生當中,婦產科醫生的比率降幅最大,急診科和老年醫學科醫生的占比則顯著上升;這反映了人口結構的變化,對新加坡醫療人力分布的影響深遠。
衛生部發言人說,當局將繼續根據人口結構、醫療需求和醫院工作量,調整醫生培訓和分配計劃,以應對種種變化和新需求。(李冠衛攝)
《聯合早報》整理和分析了新加坡醫藥理事會從2000年至2023年發表的年度報告數據,發現相較於其他34個專科,婦產科醫生的占比下降非常明顯。醫理會數據涵蓋公立和私人醫療機構。
2000年,新加坡有225名婦產科醫生,占專科醫生總數的12%;2023年,婦產科醫生的人數雖然增至375人,但占比降至5%,即24年間銳減七個百分點,是降幅最大的專科。這一趨勢與新加坡的生育率持續走低有關。2023年,新加坡的生育率降至歷史新低的0.97。
不過,專家指出,這並不意味著婦產科的重要性減弱了。
竹腳婦幼醫院婦產科系主席陳學崐教授(60歲)強調,婦產科仍是個重要且熱門的專科。「高危妊娠和婦科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上升。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婦產科醫生在管理婦科癌症、更年期健康等領域的需求也在增加。」
竹腳婦幼醫院生育醫藥部門副顧問醫生王琬萱(37歲)也說,就醫學生的選擇而言,婦產科的吸引力依然強勁。「我在醫學院時,婦產科是競爭最激烈的專科之一。我那一屆有大約250名醫學生,包括我在內共有九個人選擇了婦產科。」
人口結構變化
帶動其他專科發展
與此同時,人口結構變化也帶動其他專科的發展,與婦產科形成強烈對比。例如,急診科醫生的占比從2000年的1%,增至2023年的4%,是增幅最大的專科。
衛生部解釋,這一趨勢主要與新醫院的建設有關。過去10年,新加坡新增了兀蘭醫療園、黃廷方綜合醫院和盛港綜合醫院,這些新設施一般都設有急診部,對急診科醫生的需求隨之顯著增加。
新加坡還將建設東區綜合醫院園區和登加綜合與社區醫院,預計對急診科醫生的需求將進一步上升。
由於新加坡步入超老齡化社會,老年醫學科在新加坡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大。2000年,老年醫學科醫生只有17人,占專科醫生的0.93%;2023年,這組醫生增加到169人,占比升至2.41%,人數增長了近九倍,比率增幅也排第四。
衛生部說,年長者往往患有多種疾病,需要更全面的醫療服務。老年醫學科、內科和康復科的醫生能為複雜的病情提供綜合護理,因此,培養具備廣泛技能的醫生已成為政府規劃醫療人力的重點之一。
衛生部發言人說,當局將繼續根據人口結構、醫療需求和醫院工作量,調整醫生培訓和分配計劃,以應對種種變化和新需求。
「我們也會同公立醫院和培訓單位一起商量,決定每年的家庭醫生、醫院臨床醫生和專科醫生的名額,以滿足新加坡人的長期醫療需求。」
文:李庚洧、劉思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