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义数据来看,与疫情前的五年相比,今年人们的收入增长了20.5%。不过,若将通货膨胀等因素纳入考量范围,实际增长幅度仅为3.6%。
若把时间跨度延长至十年,名义收入增长45.9%,但实际增长仅为24.8%。可见,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部分名义收入的增长,使实际收入增长有所“缩水”。怪不得觉得自己工资也涨了,但就是留不下钱呢,这和5年前相比,实际上也没涨多少啊。没涨工资的小伙伴更惨了,这不就是“变相减薪”嘛!
05 除了上学和接受培训外
新加坡24岁以上人群打工的更多了
《2024年劳动力报告》显示,除了15-24岁的人群外,其他群体的就业率均有所增加。25-54岁人群的就业率从去年的86.8%增加到87.7%,而54-64岁人群的就业率也从去年的70%涨到今年的70.4%。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就业率则从去年的30.6%增至31.7%。只有15-24岁的年轻人就业率从33.2%减少至31.2%。人力部表示,这个年龄段的群体大多在上学或接受培训,因此导致就业率下降。
就业率的持续攀升表明新加坡就业市场对人员的需求旺盛。不久前,人力部发布了紧缺职业清单,有些职业在申请EP就业准证时还可以加分。缺人职位的数量从之前的27个增加至30个,新增的3个急缺职业包括半导体行业中的半导体工程师、仪表工程师及流程工程师。此外,还有注册护士、碳项目经理、人工智能科学家及海事技术总监等职业也在紧缺名单之列。
06 更多残障人士被雇佣工作
2030年预计40%残障人士有活干
但更多人需要提高正面态度
残疾人群体的就业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新加坡仅有28.2%的残障人士投身工作,而当前这一比例已攀升至33.6%。该比例的增长表明越来越多的雇主愿意接纳残疾人员工,新加坡社会对残障群体的观念也更为积极正向。
人力部宣称,新加坡致力于在2030年将残疾人就业率提升至40%。然而,现实情况显示,新加坡民众对待残障人士的态度并非如期望中那般理想。社会及家庭发展部与国家福利理事会联合发布的残障领域趋势报告表明,去年对残障者秉持正面态度的社会成员比例为68.9%,低于2019年的76.8%;持中立态度者去年占比28.6%,高于2019年的21.5%;持负面态度的比例在去年达到2.5%,较2019年的1.8%有所上升。总体而言,新加坡仍需进一步提升社会大众对残障者的接纳程度,以平等视角看待这一群体。
07 人口老龄化负面影响初现
新加坡劳动力参与率连续4年下跌
尽管新加坡的劳动参与率较高,且民众大多积极工作以维持家庭生计,但与四年前相比却呈下降态势。数据显示,2021年新加坡劳动力参与率为70.5%,次年降至70%,到2023年更是下滑至68.6%。这一现象主要源于人口老龄化,导致在职或积极求职的新加坡居民比例持续走低。依此趋势,伴随老龄化加剧,新加坡居民的劳动参与率恐将继续降低。
即便如此,新加坡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在国际上仍位居前列。老人能够获得工作机会,某种程度上亦是一种幸运。相较于日本,部分老人因失去工作、无经济来源,不得不以盗窃为生并在监狱中度过晚年,新加坡的情况显然要好得多。
08 每2.7个新加坡居民养一个老人
人力部总结:必须向外籍工人开放
数据显示,2014年时,每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由6位较年轻的居民赡养。但到了今年,这一数字已减至3.5,几乎减半。人力部预测,到2030年,该比例将进一步降至2.7,即每2.7个64岁及以下的居民需负担一位老年人的赡养。若将外籍工人纳入计算,当前赡养比例为5.2,并自2021年起一直在5至6之间波动。
基于上述情况,人力部得出结论:鉴于新加坡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持续引入外籍工人对于维持对老龄人口的赡养支持十分必要。
09 新加坡工作制度要改革!
4天工作制、增加打工人保障
不过,大家仍可心怀期待。曾被热议的新加坡“重大改革”仍值得关注。
新加坡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颜晓芳于国会上宣称,四天工作制属于灵活工作安排的一种类型,对于部分雇主和员工而言,减少工作天数成效显著。新加坡人力部协同劳资政三方积极倡导新加坡雇主以开放心态接纳各类灵活工作模式,进而确定并推行最为适宜的形式。
当下,新加坡已有部分公司率先推行四天工作制。这些公司在试行后察觉,员工工作效率大幅提升,每周工作成果与先前相比几无差异。既然如此,不如让员工每周多休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