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享受单身生活林笑岏说:
“对一些单身人士来说,说自己想保持单身可能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机制。如果我们得不到自己不想要的,伤害相对会小得多,但如果我们渴望某物却无法得到,那种失落感就会更深刻。”
然而,如果你对外宣称自己宁愿单身,也会大大降低遇到合适伴侣的可能性。
情感导师Shabana认为,不是人们在“选择”保持单身,而是难以找到真正契合的伴侣。这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缺乏安全感而需要依恋,以及在约会和关系中有许多误导性信息有关。
例如,回避型依恋者会排斥亲密关系,而焦虑型依恋者则爱得过快,可能会选择不健康的伴侣。
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可以帮助揭示你在约会中遇到困难背后的真正原因,从而更成功地开启感情之路。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回避型依恋者更不愿意约会或寻找伴侣。他们不喜欢表达情感和亲密(或者对表达感到不适),有时甚至会有意或无意地破坏自己的关系。而且,一个人单身时间越久,特别是对于具有回避型倾向的人来说,就越难与他人建立关系。
Shabana解释说,“将就”这个词可能会让人感到不安,而对回避型依恋者来说,“将就”本身就自带一种隐藏焦虑,担心自己可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错失了什么或错过什么人。
然而,焦虑型依恋者在长期单身后反而不会有同样的挣扎。他们通常更倾向于尽快安定下来并结婚,因为他们认为,不结婚是在浪费时间。
一对情侣在散步。(海峡时报)太多目标要实现了沈耀发说:
“另一种情况则是,有些人认为,自己必须累积充足的资源,才有足够信心迈向人生的另一阶段,否则将来会碰到很多挑战。我碰到不少同辈屡次推迟结婚生子的目标,因为他们认为还没有累积足够的储蓄或资源。”
27岁的理财电子简报平台HustleVenture创办人锺智雄,刚在两年前创业,目前还没有成家立业的打算。他认为,很多年轻人和他一样,觉得用了好些年念书,应该先享受生活和开展事业的成果。
“对我们的长辈来说,他们可能在读完中学或理工学院后,工作四五年,就开始与心仪的对象组织家庭。如今,我们接受教育的时间拉长了,男生完成大学教育约25岁至26岁,女生则大概是23岁至24岁。我觉得,很多Z世代的年轻人觉得应该先为自己而活,以及先做好理财规划,然后才安定下来结婚生子。”
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是选择单身还是追求稳定的伴侣关系,这些都应以个人的幸福和满足为前提。
也许答案并不在于“为什么单著”,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在适当的时候,向对的人敞开心扉,迎接一段可能改变人生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