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新加坡德士司機2023年的每月收入中位數是1500元。(新明日報檔案照)
(新加坡訊)2023年數據顯示,在新加坡開電召車的司機,收入中位數比德士司機的高出1000元,有德士司機受訪時指出,今年合約一滿,就轉換跑道駕電召車。
《新明日報》報道,新加坡工人黨盛港集選區議員林志蔚在國會詢問全職德士司機以及電召車司機的每月收入情況。
根據新加坡人力部長陳詩龍書面回復並提供的數據,整體而言電召車司機的每月總收入比德士司機來得高。2023年而言,德士司機的每月總收入中位數為1500元,電召車司機的每月總收入中位數則為2500元,比德士司機高出1000元。
若是看第75個百分位,兩者的收入差距更大,德士司機是2000元,電召車司機是3500元,差距為1500元。
電召車司機曾先生(53歲)受訪時透露,自己一個月可以賺3000至4000元,其中一個原因跟「動態定價」收費制度有關,在尖峰時段確實能賺比較多。不過,有時若碰到生意較差,就會選擇延長駕駛時間。
德士司機梁先生(50多歲)則表示,自己每天駕十二個小時,一個月能賺最多2000元。
「去年四月尾不幸中了冠病,那時好幾天不能駕車,還需倒貼每天約一百塊的車租,收入大受影響。」
梁先生也說,據他了解,電召車司機的收入確實比較可觀,因此他打算合約今年5月到期後,改駕電召車。
另一名陳姓德士司機(60歲)則說,他目前每天開車8到9個小時,每月收入約2000多元。「我不是很清楚其他司機收入多少,但中位數如果只有1500元的話,真的有點太低了。我覺得如果有用手機應用接單的話,應該不會那麼低,可能是那些只做街召的。」
學者:或兩原因造成差距
學者認為兩大原因或造成差距。
新加坡社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黎華德(Walter Theseira)受訪時分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德士司機和電召車司機提供的服務幾乎相同,因此兩者收入理論上來說不應存在太大的差距。
不過,考慮到德士司機往往年齡較大,可能他們選擇在路上行駛的時間較少,進而影響收入。
另外,電召車司機使用應用程式的匹配效率較高,因此德士司機若堅持路邊載客,很少使用手機應用接客的話,收入可能比較低。他指出,使用預約應用程式能讓司機更快接客,空車時間相對少,確實會賺得更多。
根據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的數據,去年路邊載客車程的每日平均行程數量呈下降趨勢,從1月的7萬4000趟,下降至12月的6萬8000趟。
電召車的每日平均行程數量則不斷上升,從1月的52萬7000趟增加到11月的56萬7000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