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口数量不到600万,国土面积约相当于上海,但它的大学却闻名全球。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从2016年起,连续7年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的前20,2022年分别第11名和第12名。新加坡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很多人把它归功于先进的教育体系。本文将简要介绍其教育体系,以此帮助留学生更好地选择。
分流模式:成绩决定去向
新加坡教育典型之处便是分流模式,即通过分流考试,根据学生的成绩,分到不同的班级,学习难度不同的知识。为了确定学生的发展方向,教育部设置了一系列考试。
首次分流:小学六年,六岁入学,头四年统一授课,四年后实行分流,分流是以学生的语文能力分为三种不同课程。此举为的是让学生能以自己的进度学习,使其潜质得到充分发挥。
二次分流:六年级生必须参加小学离校考试(PSLE),简称小六会考。到了中学,又分特别班、快捷班和普通班三种课程。新加坡初中被分成了四等,每一等级都决定将来孩子是否以及接受怎样的高中教育。因此,入学初中的考试也尤为重要。这也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小学毕业后就细分学生的去向。
三次分流:高中阶段,又被分三类,凭O、N或ITE成绩入学,毕业参加A水准文凭,成绩将决定大学的去向。到了大学,合格中学毕业生凭成绩及兴趣选择初级学院、高级中学及理工学院继续升学,或进入社会工作。总而言之,高中的成绩又直接决定了人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精英主义和竞争
而分流模式与精英教育密切相关,新加坡由一小部分的精英领导国家,要想成为上层建筑或服务国家,必须得是受到优秀教育的精英人才。
新加坡教育强调精英主义和竞争,在小学毕业后的每个阶段,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学校,每所学校也可以选择学生,这是竞争性的,关键要看学生的能力和表现。
精英主义和竞争还能改变人们的态度,特别是能改变贫困人群的态度,因为他们看到只要付出努力,就能选择自己想去的学校,无论是注重学习能力、运动能力还是注重音乐能力的学校。
当然,精英主义并不只是理论,新加坡方面的数据显示,有一半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考取了小六会考中三分之二的高分,从而进入更好的学校,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此外,只要通过小六会考,无论成绩如何,学生都可以升入中学。新加坡还有直接招生计划,学生在申请学校时,可以根据自己其他方面的特长来申请,比如如果擅长游泳,就可以申请注重游泳课的学校,诸如此类,他们会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录取工作。
教育理念:因材施教
分流模式、精英主义和竞争的背后,体现了新加坡奉行的教育理念——所有学生都应该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因材施教得到了高度重视。
原教育部长说,“我们不会试图掩盖学生的差异,我们会因材施教,例如在中学设置了各种课程,学生最快可以在4年内完成中学学业,学习有些吃力的学生,可以在5年内完成学业,还有一个选择,如果不擅长学术科目的学习,那么可以选修更多的职业科目,从理论上,这合情合理,但我们也意识到,这可能会导致歧视。为了弥补不足,我们会尝试在其他领域提供机会,不管是艺术体育、音乐还是管理方面,会尽力为他们提供共同的平台,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建立信心。”
TWpBd01UbzBNV1F3T2pnNk56Z3laVG82TVE9PQ==
谈及此,在一些国家,人们相信同样的教育能取得同样的成果,但事实上,当孩子们接受同样的教育时,辍学率会非常高。多年来,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辍学率,顺利完成中学学业学生的比例几乎为100%。
新加坡很早时就已经决定要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便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考试评估就是由此而来的,通过参加一系列评估考试,每个学生都能发现哪种教育最适合自己。新加坡教育制度,获得成功的部分原因就在于这些考试,考试使教育制度更加透明。
实际上,小六会考是一个定位考试,它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和家长决定哪所中学,最适合学生今后的学习,学校需要知道每个学生,相对于同班的其他学生而言表现如何,这样他们才能被分到适合自己的中学,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
成功的双语政策
除以上之外,还不得不提的是新加坡教育特色之一的双语教育。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也曾自豪地将双语政策称为“建国基石之一”,他曾说到,正是由于新加坡这种独特的双语优势,才使得新加坡在不丢失文化传统及华文这个大市场的基础上,又能够与世界自由地对话,实现充分的国际化。新加坡语言政策是多元主义的,学校教育需要选择两种语言,一种是共同语言,另一种就是母语。英语和汉语就像是新加坡的“双臂”。英语这只“臂膀”让新加坡能够高效的学习世界的先进理念、文化,突破语言的障碍,植入到最新的领域。汉语这只“臂膀”让新加坡保留了华人的传统文化根基,避免了失去身份认同,成为“香蕉人”的困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