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NAFA戏剧学院副院长傅正龙:华文戏剧,不只是语言的艺术

2025-01-15     静姝     4687

此外,我们还与香港知名国际剧团“进念二十面体”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跨文化创作,激发艺术灵感。同时,也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合作开设了Performance Making表演创作本科课程,该课程的第二年,学生将赴伦敦艺术大学进行为期五周的学习交流。这些经历使学生在创作中能够巧妙融合多元文化元素,为未来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合作增添更多可能性。

对话NAFA戏剧学院副院长傅正龙:华文戏剧,不只是语言的艺术

对话NAFA戏剧学院副院长傅正龙:华文戏剧,不只是语言的艺术

Q6:学院在选拔学生时更看重考生哪些能力或素质?

A:专科(文凭)阶段,我们更着重学生的热情与决心,而非单纯的技术水平。即便某些学生在入学时表演技术并不出众,但只要他们心怀热忱,往往能在后续发展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大放异彩。比如,有位华语戏剧专业的毕业生,最初学的是表演,但最终却因灯光设计在新加坡的环球影城和圣淘沙名胜世界等饱受好评。所以,虽然表演是核心,但我们更希望看到学生能够围绕这一核心,展现出对戏剧各个层面的探索与理解。

但到了本科,基本的表演能力是必要的,这关系到学生能否将剧本与台词转化为生动的表现,也是分析剧本、培养剧场审美观的基础。若专科毕业时表演水平不足,可能会影响到本科的升学机会。例如,如果你对舞台监督情有独钟且表现优异,但本科课程更侧重于深入表演训练,那么或许选择专门的舞台监督课程会更适合你。

至于外形条件,我们并不苛求。在戏剧与电视剧中,角色的魅力往往超越了外表。像梁朝伟、蒋奇明这样的演员,他们的成功就不完全依赖于外貌,而是多年的演艺积累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因此,我们更看重的是学生在舞台上那种想要被看见的能量,那种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自信。这种自信并非简单的自我陶醉,而是一种希望展现自己最好一面的强烈愿望。

Q7:华文戏剧专业的就业渠道会有哪些?

A: 在西方,非艺术领域对员工的软技能需求日益增长,这些技能包括管理能力、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而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这种情况在新加坡也愈发明显,许多戏剧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不局限于艺术行业,而是广泛涉足媒体、社交媒体、用户体验、市场调研乃至企业培训等多个领域。戏剧教育强调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表达能力,这些软性技能在职场上尤为重要。

当然,在艺术领域,我们仍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掌握多项技能。在新加坡及中国国内的上海、北京等地,自由职业者越来越多,他们需要自己寻找机会、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像我的一些学生,在开心麻花等团体中从事沉浸式表演,他们的工作内容日益多元化,既要在剧场排练演出,又要参与拍戏,还可能涉足其他戏剧活动。

Q8:学院与哪些企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能为学生提供哪些实习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A:NAFA戏剧学院与多个专业剧团、国际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实践机会。通过行业项目,学生能够以演员或舞台监督的身份参与实际剧目,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参与志愿者计划(volunteer scheme),去不同的剧团做义工,增进对剧场运作的了解。

在新加坡艺术大学,学生必须完成400个小时的实习,这是课程要求的一部分。学生需要主动联系不同的公司,申请实习机会。在新加坡,由于剧团和国际公司通常乐于接受实习生,因此学生找到实习并不难。甚至,如果学生有意愿,还可以考虑到国外进行实习。

毕业后,不少学生会在新加坡获得工作,目前也有许多学生看到中国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因此选择将在新加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带回中国国内。特别是在戏剧教育领域,有些学生回国后开办了自己的戏剧教育公司,还有学生成为了当下非常流行的网剧从业者,发展非常不错。

当然,学校也会通过专业路径培训(professional development)项目,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提升求职技能,如简历撰写、面试技巧等。

通过本次专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华文戏剧作为跨文化交融的艺术形式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无论是从教育理念的创新、课程的全面设置,还是从学生实践机会的丰富、就业前景的多元化来看,NAFA的华文戏剧专业都为有志於戏剧事业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无限可能。对于想要学习华文戏剧、探索跨文化艺术的中国学生来说,NAFA戏剧学院无疑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选择。希望更多有志於戏剧事业的学生能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行业中绽放光彩!

对话NAFA戏剧学院副院长傅正龙:华文戏剧,不只是语言的艺术

华新教育免责声明:本文章为传播信息或转载其他媒体信息,部分素材与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