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TikTok在美国的日子或已进入倒计时。
如果在本月19日,美国最高法院并未批准推翻或展延TikTok禁令,该平台将在美国停止运作,而最高法院早前在辩论中已经暗示,他们倾向维持禁令。
面临晦暗前景,不少美国TikTok用户纷纷涌入另一中国社媒小红书,将后者作为“TikTok末日”的诺亚方舟。
上世纪60年代,“小红书”《毛语录》曾一度风靡全球;时隔60年,美国政府对TikTok下的一纸禁令,竟意外让另一本“小红书”拉近了中美民众的距离?
蹭流量也好,真心欢迎也罢,“TikTok难民”毫无疑问是小红书近期最火红的热词。
TikTok难民是小红书近日最火红的话题。(小红书截图)许多小红书上的中国用户拍视频发贴文,对TikTok难民表示欢迎,不少新注册的美国用户也尝试用人工智能翻译,生硬地与中国用户交流。
在这当中,有中国用户推出小红书教战守则,指导新来乍到的TikTok难民如何在小红书“生存”,一些久居中国的欧美网红也教起了中文网络用语,像是xswl(笑死我了)、sjb(神经病)、666(非常好)等,避免新进用户水土不服……
在中美网民交流中,亦出现不少有趣互动,例如有中国用户留言“我是你的中国间谍”和“给我你的数据,借机讽刺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封杀TikTok。
此外,也有意味不明的用户仅用“TikTok难民”的标签,就莫名获得了巨大流量。
例如一些金发碧眼的美女,仅仅只是发布照片或搔首弄姿的照片,便吸引大量小红书用户按赞留言。还有一大批声称赶着来“缴猫税”的。
有许多TikTok难民晒出自家宠物,因为有小红书用户开玩笑说,TikTok难民必须缴了“猫税”才能留下。(小红书截图)还有人开玩笑说,美国网民可以协助中国网民写英文作业,中国网民则可帮忙美国网民解解数学题。
更有一波人直接拍视频对比两地每月的收入与开销,得出一个让双方都心理平衡的结论:两国的贫富悬殊没有想像中大。
无论如何,也有部分中国网民“约法三章”,要求TikTok难民入乡随俗,包括强调小红书是中文世界,美国用户最好学习中文,或最起码在发文发视频时附上中文翻译。
更有网民直截了当,要求TikTok难民“讲好中国故事”,别在小红书批评中国云云。
三分钟热度?中美网民互动热络,热潮还能维持多久,专家分析师大多都在“看衰”。
语言肯定是一大挑战。
小红书早前几乎以中国大陆及新马等地的中文使用者为主,并无内嵌翻译功能,这让美国用户在使用上面临不小难度,与其他中国网民交流,也难免有隔阂。
在一些TikTok难民的视频中,不难发现中文字幕明显是机器翻译,语句不通顺之外,有的更是完全“表错情”,有中国网民因此还以文言文调侃,“外邦译器尽废”。
此外,与其说TikTok难民是在小红书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处,还不如说,他们此举更是为了向美国政府废止TikTok表达抗议。
严格来说,小红书是个比TikTok还“中国”的应用程序。
还有什么能比下载另一个中国应用程序更能表达对美国禁令的愤怒?
然而,一旦这股怒潮消退,有多少TikTok难民仍会选择留在运作模式与TikTok大相径庭的小红书,值得关注。
再者,小红书面对如此大量的TikTok难民涌入,势必面对新的压力和挑战。
作为中国社媒平台,审查压力无可避免会是其中之一。
小红书可说是社媒时代以来,首个能让中国网民直接大量接触海外网民的中国平台。
在那之前,国外其他社媒如脸书、Instagram、X平台等,统统都被中国网络防火墙拒于门外。就连本次处于风暴眼的TikTok,在中国国内也被禁止使用(中国国内版本的抖音与国际版TikTok并不相通)。
如果中国当局早前对其他中外网民的“大杂烩”如临大敌,小红书又岂能幸免于难?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小红书主打的是小清新路线,谈美妆、评商品、聊生活,分享旅游攻略,并以女性及90后等对政治并不感冒的年轻族群为主体,但作为中国社媒,小红书仍与其他中国社媒一样,有着极其严格的言论审查机制。
若经常在小红书爬文,不难发现某些用户即使内容根本未与任何敏感议题沾边,在使用某些中文词汇时,还是得以英文字母替代,以规避特定审查。
2022年,一分外泄的文件就显示,该平台对特定敏感议题实施了重点审查,包括列出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的数百个敏感词,像是“细颈瓶”、“游泳一千米”“、清华毕业”等;在香港反修例风波期间,含有香港和“HK”的内容也被列为重点审查对象。
有中国网民在一个TikTok难民贴文底下的留言区说,看到中美网民友好交流,让他泪流满面,
“就像是墙破了个洞,温暖的光洒了进来,”
但“墙破洞”的情况能维持多久,某种程度上,还得看中国官方态度。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