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艾湄(48歲,商人)和印度籍丈夫及三個孩子,17年前從生活了近10年的美國搬到印度新德里定居。當時,她只會幾句印地語,而那時的印度並不像今天這樣國際化,路牌、指示牌、超市標籤都沒有英文翻譯。
日前訪問印度的尚達曼總統(中,深紅色上衣者)同約200名旅居新德里的新加坡人及他們的親友交流,一同歡慶新加坡獨立60周年。出席招待會的包括總統夫人珍一藤木(尚達曼左邊)。(海峽時報)
「我不想總是依賴家婆幫我翻譯,於是決定積極學習新語言。老實說,剛開始的前兩年確實不容易,但如今我不僅能流利地說印地語,書寫也毫無問題。我現在甚至會用印地語寫購物清單,印度已經是我和家人的第二個家。」
雖然新加坡仍是曾艾湄心中的「第一個家」,但她也很慶幸孩子們能夠在印度成長。
「在新加坡,孩子們習慣了穩定的水電供應,但在印度,夏季經常停電三小時,停水也並不罕見。正是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們學會如何應對生活中的不便;即使面對突髮狀況,他們也能保持耐心。」
將室內攀岩概念引入印度
曾艾湄一家當初選擇定居印度,是為了更靠近丈夫的家人,並且讓丈夫能兼顧家族生意。夫妻倆也是本地Climb Central室內攀岩公司的投資方,並在2019年首次將室內攀岩的概念引入印度。
「我非常慶幸能有機會放眼世界、體驗生活、融入不同的文化環境,並適應得很好。」
在印度生活的新加坡人當中,有一小部分是像曾艾湄這樣的新加坡華人。1月18日結束印度國事訪問的尚達曼總統受訪時指出,民間往來是新印關係中的重要環節,這需要所有新加坡人參與其中,包括非印族同胞。許多非印族同胞已在印度生活和工作多年,並取得了顯著成就。
配合尚達曼總統到印度進行國事訪問,約200名旅居印度的新加坡人和他們的親友,1月15日晚上在新德里聚集,與尚達曼一同歡慶新加坡獨立60周年。
定居孟買三年
新加坡攝影師:孟買猶如加東
這當中包括從孟買乘搭兩小時飛機到新德里參加招待會的新加坡攝影師黃志明(46歲)。在孟買生活了三年的他,當初是因為法國籍妻子外派印度,才到印度生活。
黃志明在印度定居之前就經常到印度公幹,對印度並不陌生。不過,20年前的印度和現在的印度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如今住在孟買的班德拉(Bandra),那裡是一個安全、方便,且充滿活力的地區,跟新加坡的加東很像。」
黃志明今年兩歲的大兒子在孟買出生,老二也即將出世。「在印度產檢是不可以透露孩子性別的,所以老二是兒子還是女兒,我們還不知道。」
新加坡攝影師黃志明與法國籍妻子在印度孟買居住了三年。他們兩歲大的兒子在孟買出生,也即將迎來第二胎。(海峽時報)
鄧簡兮:望在南亞對教育產生重要影響
另一名新加坡人鄧簡兮(39歲)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工作近10年,曾在德國漢堡和泰國曼谷工作,八個月前調到新德里,負責南亞區域總部的教育項目。
選擇印度是因為新德里是一個區域辦事處,覆蓋六個國家,即不丹、尼泊爾、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印度和孟加拉。他認為,這個區域充滿活力,且教育需求巨大。
「我們在新加坡視為理所當然的教育,在印度和南亞地區並不普遍。因此,我也認為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我可以在南亞地區對教育產生重要影響。」
他指出,很多新加坡人可能並未真正了解印度這個古老文明的豐富歷史與文化。「我們如果覺得新加坡是多元的,那印度的多元化是新加坡的好幾百倍。」
鄧簡兮的住家與擁有900年歷史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顧特卜塔(Qutb Minar),距離僅是10分鐘的車程。晚上觀賞這座塔亮燈,讓他讚嘆不已。
他說:「這座塔是一個回教堂設施,但也融合了印度教的圖像和歷史痕跡,體現印度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豐富歷史。」
在印度新德里工作的鄧簡兮(中)和女朋友(左)和母親(右)參觀擁有900年歷史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顧特卜塔。他說,這座60多米高的塔由紅色砂岩和大理石建成,在燈光照射下,塔身上精美的設計構成令人驚嘆的美麗景象。(受訪者提供)
文:李庚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