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一個由異族同胞創立的舞獅團創立已有25年左右,早期時常聽到這樣的對話,但他們仍然堅持在這個華族傳統運動領域努力。
熱衷於舞獅的詹賽里·卡馬魯丁(Jamsairi Kamaruddin)八歲時加入了當年的國專警察少年俱樂部(Kuo Chuan Police Boys's Club),成為俱樂部里舞獅團的唯一一名馬來成員。
也被稱為波比(Bobby)的詹賽里表示,自己打從見到活潑的舞獅在樁上蹦蹦跳跳,就愛上了舞獅。他因此在18歲那年成立了「國專藝術和文化」(Kuo Chuan Arts & Cultural)舞獅團。
國專藝術和文化舞獅團目前有40多名年齡介於10至43歲的成員,並非全數都是馬來族成員,也有少於十名華族成員。
波比解釋,他不會只接收馬來族成員。「如果有其他種族的人士想要加入,我也會歡迎他們,不會拒絕。所有種族都能學舞獅,而新加坡的一大特點就是多元種族。」
我們都是人,身上流的血都是紅色的。
波比
參加不少比賽證明自己波比坦言,早期創立舞獅團的時候當然會常常碰釘子,有顧客會質疑馬來人舞獅的能力。
他說:「有顧客打電話給我的時候,我就會問他們能不能用英語來溝通。他們聽了我的聲音之後就會問我,我是不是馬來人,我說是,他們就會說他們在找一個華人的舞獅團。」
波比說,他會儘量說服對方:「不如你試試看我的團隊?舞獅不分種族,是看錶演者(的能力)。」
這些年來,除了接生意之外,國專藝術和文化舞獅團也參加了不少比賽,向顧客證明自己的實力,如今已在這一行立足,不少顧客每年都會找他們進行舞獅表演。
「現在不會碰到會質疑我們能力的顧客了;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你怎麼進行營銷、怎麼和顧客溝通,還有團員的表現如何。如果說成員亂表演一通,那我們的名譽肯定會受損。」
對波比而言,舞獅就是一項運動,而這項運動不分種族。「我們都是人,身上流的血都是紅色的,所以不需要懷疑來、懷疑去,而是應該相互支持。」
舞獅給我一種家的感覺。
賈沙里
不少成員從小耳濡目染 跟隨家人學舞獅波比的幾個兒子也是舞獅團的成員。眾多孩子當中,他的二兒子賈沙里(Jashairie Bin Jamsairi)是最投入於舞獅的。
21歲的賈沙里告訴記者,儘管他在七歲那年才真正開始學舞獅,但他自四歲就看著父親四處舞獅,因此從小耳濡目染,對舞獅有種難以形容的喜愛。
他說:「舞獅給我一種家的感覺。我整個人生都是圍繞著舞獅,就連我的妻子都說『你倒不如跟舞獅結婚更好。』」
除了賈沙里之外,團隊目前年紀最小的成員紫丹(Zidan Shah Bin Mohamed Faizul)同樣是跟隨父親的腳步,踏入舞獅這個運動。
今年十歲的紫丹自小就跟著父親法伊祖爾(Faizul)到處去舞獅,在旁人的鼓勵下嘗試打鼓。如今,他是國專藝術和文化舞獅團的小鼓手,代表團隊參加多項比賽。
熱忱和挑戰推動他們前進舞獅成員們白天不是工作就是上學,晚上7、8點還得來訓練,回到家洗完澡,要到凌晨才能休息。到底是什麼推動著他們繼續訓練?
對於紫丹來說,就是一份熱忱。他今年就讀小學四年級,每逢周一至周五都得上學,晚上就來和舞獅團一起訓練。
他坦言,這樣的行程會使他感到非常疲憊,但他喜歡舞獅且非常熱愛打鼓,這點累不算什麼。
而讓賈沙里堅持下去的,其實就是練舞獅時所面對的挑戰和整個學習過程。他說:「比如說,我想要學某種動作的時候,我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嘛,一定要一步一步慢慢來。如果我做了,我跌倒,那我就知道我需要一直重複練習,直到我做到這個動作為止。」
波比說,團隊一開始對跳樁一竅不通,買了高杆後就積極訓練和參加比賽,希望能把跳高樁的動作練好,提升團隊的水平。
他認為,只要有熱忱,什麼目標都可以達成。「如果一個成員沒有熱忱的話,你怎麼教他們都沒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