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GDP增速也逐步進入低增長通道。在此背景下,中國企業出海淘金的步伐持續加快。無論是傳統製造業,還是高新技術產業,都在拚命搶占國際市場。
從40年前改革開放開始,中國企業開啟了出海征程。現如今,中國企業早已從「產品出海向品牌出海,業務出海向組織出海,製造出海向智造出海」逐步轉變。
圖源:檔案圖庫
改革開放開啟中企代工出海
在經濟全球化與貿易保護主義激烈碰撞的當下,中企出海淘金已然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它正以階梯式加速上升的態勢奮勇向前。隨著中國產品在海外市場日益受到追捧,中國企業也從單純的走出去邁向更深層次的全球化。
事實上,很多人在探討中國企業全球化進程時,首先要搞清楚中國企業的出海歷程。因為以史為鑑,過往的歷程本質上就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
因此,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就會發現不一樣的出海機遇。從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開始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沿海地區憑藉地理優勢和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啟了中國企業與國際市場的初步接觸。
不過在這一時期,中企出海形式主要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的出口貿易,企業多通過外貿公司代理或直接參加國際展會等方式,將產品銷往國外,出海的產品也以服裝、玩具、塑料製品等輕工業品為主,主要滿足國外市場的基本需求,依靠價格優勢獲取市場份額。
此時的出海機遇首先落在了沿海地區,其中以珠三角地區的企業最為典型,都是一些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的「三來一補」的企業。它們利用當地低廉的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為國外品牌進行代工生產,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生產經驗,為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這樣的機遇卻在中國加入WTO之後開始逐漸沒落。
圖源:檔案圖庫
成功「入世」促進中企品牌出海
2000年,中國政府正式提出「走出去」戰略,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通過對外投資與合作,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這為中國企業帶來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也促使國內產業加速升級,中企開始更加積極地拓展海外市場。
從這一時期開始,中企出海產品的種類逐漸豐富,除了傳統的輕工業產品外,機械、電子等產品的出口比重逐漸增加。部分企業開始在海外設立銷售渠道和售後服務中心,並加強品牌推廣,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隨著一批有遠見的企業家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聯想、海爾、華為、TCL等中國品牌開始在國際市場上自主創牌,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贏得消費者的認可。這些企業不僅打破了「中國製造」低質低價的刻板印象,還為中國品牌在國際上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其中,海爾集團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它通過在美國等地建立工廠和研發中心,實現了生產、研發、銷售的本地化,其品牌在海外市場逐漸獲得認可,成為中國家電企業出海的成功典範,同時海爾品牌也成為第一家進入全球品牌榜TOP100的中國企業。
金融危機成就中企資本出海
就在中國企業成功將品牌影響力打入歐美發達市場之際,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卻爆發了罕見的金融危機。這無疑給自主品牌出海帶來了巨大不利影響,直接倒逼出海中企開啟產業結構轉移。中國政府不得不採取「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既要吸引外商投資,又要鼓勵中企出海投資。
2008年,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全球多國爆發金融危機,世界經濟格局發生巨大不利變化,甚至出現「反全球化」浪潮,此時的中國經濟也進入了轉型期,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等因素,促使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
這一時期,中國很多企業開始將生產環節轉移到東南亞、非洲等地區,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和資源優勢,降低生產成本。
與此同時,出海的中企仍保留在中國的研發和銷售環節,形成「中國研發、海外生產、全球銷售」的新模式。此外,企業服務賽道也在這一時期強勢崛起,軟體外包、金融服務等領域的企業開始積極拓展海外業務。
在海外生產基地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富士康在越南、印度等地建立了多個生產園區,將部分電子產品的組裝業務轉移到海外。此外,天虹集團在越南建立生產基地,擴大其在海外的紡織產能。同時,大量中國軟體服務企業開始承接來自歐美地區的外包項目。
除了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外,這一時期的中企更熱衷於資本出海,即對海外跨國企業的兼并重組。金融危機之後,一些外國企業雖然擁有先進的技術,但在經營中遇到了各種問題。
因此,中國企業通過跨境併購挺進海外市場,成為這一時期中企出海的一大亮點。如2010年吉利收購瑞典沃爾沃汽車業務、2012年三一收購德國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2014年聯想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業務、2016年海爾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等等。
這一波出海,徹底展現出中國企業資本運作的「軟實力」,以及紮根海外投資建廠的決心,讓出海的速度和力度大大增強。
圖源:法新社
貿易保護助推中企科技出海
值得關注的是,中企出海除了依靠雄厚的資本實力之外,科技的力量也在發揮巨大推動作用。隨著中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具備了更強的國際競爭力,開始在全球範圍內輸出更新的技術,中企出海進入了全新的歷史時期。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自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上台之後,美國政府對中國企業增加了各種貿易制裁,同時限制各類高新技術進入中國市場,這無疑給中企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
然而,歐美的貿易壁壘反而加大了中國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企業更加注重品牌建設和技術研發,通過自主創新和收購兼并等方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以品牌和技術優勢拓展海外市場。
除了傳統製造業外,網際網路、新能源、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的中企紛紛加快出海步伐,將中國的創新模式和高新技術推向全球。我們以新能源汽車為例,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120.3萬輛,同比增長 77.6%,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上汽、比亞迪、長安等車企紛紛在海外投資建廠。
在網際網路領域,TikTok風靡全球,成為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出海的成功案例;拼多多旗下跨境電商平台Temu在北美市場迅速崛起,改變了海外電商市場的競爭格局。
在經歷四十餘年的改革開放後,中國企業出海步伐從未停止,也不可能停止。未來10年,在中企出海的淘金路上,一定會湧現一波行業領先的、具有中國標識的全球化品牌。與此同時,東協地區作為中國三大貿易夥伴之一,或將成為中企品牌出海的核心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