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進步相當明顯,各種族之間的信任度也有所提升,因素何在也值得進一步探討,從而繼續往好的方向推進。
種族和諧資源中心(OnePeople.sg)主席、數碼發展及新聞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普傑立醫生指出,總體縮小的社交圈意味著各種族之間較難有機會建立和強化友誼,全球多國已出現類似趨勢,我國必須謹慎應對。
「隨著國人總體朋友圈縮小,密切的跨族友誼有所減少」這一發現,是否跟現代人越來越「卷」,生活在社交媒體上,少了人與人的實際交往有關?
該法案星期二(2月4日)在國會提出二讀,旨在鞏固政府處理種族問題的權力,強化應對威脅種族和諧的能力,並強調種族和諧與宗教和諧同等重要,共15名議員參與辯論。
新加坡的種族和諧,多元的社會特色在國際上已為人稱道,但很顯然的,政府在這方面仍意識到潛在的危機。
法案通過之後即成為法令,當局對付破壞種族和諧的任何事件多了一把利器。
說是「為了防止種族組織受外來勢力影響」,這些實體須申報來自國外捐款和匿名捐款、披露與外國的關係和公開領導層結構等。
內政部長兼律政部長尚穆根說,惡意外國勢力可能通過這些實體破壞種族和諧,因此定義較寬泛,但政府將務實且審慎處理。
既然所謂的「指定實體」,定義較寬泛,難免引起一些民間組織的疑慮,尤其是華社社團組織。
新法令落地之後,被指定為受監管的社團此後會不會對過去的對外往來方式有所顧忌,當局也許接下來還有必要跟各種族的社團組織多交流。
其實,不管是否為受監管的「指定實體」,新法令之下,任何組織,不論大小都被覆蓋在內。
新法令對內傳達了強烈信息,對外仍有許多灰色地帶,可能造成外來組織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跟本地社團組織疏遠。
尚穆根說:「我們的目標是防範惡意的外國勢力,而非限制社團或商會合法的社交和商業活動。」
政府也明白社團和商會促進社會聯繫、傳承傳統和文化、加強商業網絡,以及推動許多其他有益的工作的角色。
因此,新法令應該是起到鼓勵本地社團、商會更積極地扮演它們的角色,而不是給它們澆一盆冷水,打擊它們這方面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