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在后期虽然不收学生不教画,早年身为教师和校长的本能却始终流淌于血液中。五年前,我在机缘巧合下认识99岁的林老,大胆拿出拙作求教于他。他看了拙作后竟然美言“两不一有——不俗不浮有骨气”,令我大为鼓舞,更燃起创作的热忱。虽然后来看到林老接受访谈的时候提及:“大儿子就说我:那人的画真差,你还说他画得好,这是在讲骗话。我说以他的程度,现在就是这样了,说了实话以后他没有信心,就不喜欢画了,所以我都强调他好的地方”,心里确实老大嘀咕了一下,却仍然愿意相信林老的“强调”教育了我“信心”,教育了我“喜欢”,也教育我发现自己还有一丁点“好的地方”。
后来,我有机会为林老百年个展画册写序言短评,再后来和《十分南洋》的伙伴在疫情期间,拍摄他百年展览的视频介绍,有了几次短暂却难得的近距离接触。瘦削的林老始终给人玉树临风却又温润和蔼的暖意,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慈祥有爱意。慢热的他初时总是话语不多,但一谈及绘画便可以滔滔不绝,自然流露出对绘画书法艺术的热忱与深情。这种对艺术的专注与热爱,甚至把绘画比喻为情人,简直就像终身未渝的初恋,永不褪色的执著。
站在时代的转折点上回望林老的艺术人生,犹如漫步其笔下的林子,处处可见平和之道。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位艺术家的个人成就,而是艺术如何自在游走于中华艺术传统与本土文化身份之交会处。他的作品既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励后来者的永恒明灯。林老艺术成就不仅是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坚守文化根基,更是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创新境。
然而除了技法的精进与创新,更重要的是始终如一的专注与热爱。林老曾温润地笑说:“晚上睡不着觉,三更半夜在想线条、色彩,这辈子很辛苦,但是画得好也感觉很快乐!来世有机会还是要画图画。”——“痛苦却快乐着”,这简单的话语道出艺术追求的真谛——不在乎外在的荣誉与成就,而在于内心那份永不熄灭的热爱与执著。这对一个过于追求现实与功利、效率和排名、荣誉和成就的国度,是太重要的提醒和启示了。
(作者从事语文教学与本地文化研究)
文:陈志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