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参与地板曲棍球训练。(海峡时报)
别让立意良善的机制成为抢占优势的战场
新加坡家长为孩子操碎了心,众所周知。
有的家长不惜时间,孩子还在念幼儿园时就去当义工,让孩子有机会报读心仪的小学;有的家长不惜金钱,根据新加坡统计局数字,新加坡家庭2023年的补习开销,竟然达到18亿新元。
当然,时间和金钱都砸下的家长,相信也在所多有。
所以,当红蚂蚁看到题为“中学生选择课程辅助活动(CCA)需要这么复杂吗?”的评论时,其中提到中学生选择课程辅助活动的时候,还必须通过选拔,才隐约觉得有些不对劲。
至少在红蚂蚁求学时期,也就是课程辅助活动还叫作课外活动(ECA)的年代,参加哪一门课外活动是由学生按照兴趣来决定的。
如果学生有相关的天赋,或是家境允许他们在外头接受相关培训,多半就会代表学校参加校际比赛,为校争光。但即使是没有这些优势的学生,也可以当个普通成员,学习一门没接触过的运动或才艺,让自己往全新的方向发展。
新加坡中学为学生提供的课程辅助活动多样化,其中包括铜乐队。(海峡时报)
但现在已经不一样了,如上述评论作者所说,她明白体育和表演艺术相关的CCA多数需要举行选拔,但没想到一些学会也需要这样安排,如她女儿想加入的创业学会。
作者也指出,现在的学生在加入某项课程辅助活动之前,多数需要展现相关的天赋或潜能,还必须经过面试,甚至表现出他们能为这个课程辅助活动做出什么“贡献”,才有望获选。
听起来跟应征工作好像没什么两样,这么卖力值得吗?
可能有人会说值得,因为课程辅助活动表现优越的学生报读初级学院时,可以申请通过直接收生计划(DSA)获得录取,不必担心中四会考成绩达不到截分点(cut-off point)而错过心仪的初院。
值得注意的是,小六学生也能通过直接收生计划报读提供直通车课程的中学,让学生从中一一路升上高二。
即使DSA路线不成功,课程辅助活动表现获得特优评级的中学生还能获得两分优待分,提高他们被初院录取的机会。
至于加入课程辅助活动为什么需要进行选拔,部分原因也和校方资源有关。教育部2024年7月回复一名《联合早报》读者的投函时说:
“允许学生参加他们所选择的课程辅助活动,存在局限性...... 例如,在个别课程辅助活动更受欢迎的学校,让学生参加他们首选的课程辅助活动,可能会导致较不受欢迎的课程辅助活动被迫停办,从而减少一些学生的选择。
由于人手和设施有限,每所学校可提供的课程辅助活动种类,以及每项活动的参与人数都是有限的。因此,中学可能需要为热门的课程辅助活动进行选拔。”
基于以上原因,不难想像家长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运筹帷幄,让孩子从小接受才艺培训,以便通过直接收生计划一路保送到心仪的学府就读。
如圣约翰救伤队等制服团体,也相当受学生欢迎。(海峡时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这样做很正常啊,有什么问题?
问题就出在不是每个家长都有能力、有资源这么做。
家长倾注心力、资源栽培孩子,让他们获名校录取、进一步培训,能不能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富者更富”?
另外,想转换跑道或作出新尝试的学生会不会因此少了涉足新领域的机会?例如,一名泳手发现自己辩才不错,想尝试辩论;一名从来没在正规球队训练过,但体魄、反应、速度无一不佳的学生若加以培训,也可能成为出众的球员。
选拔制度如果无法发掘这些有潜力的学生,或因为资源有限,只能录取已经取得成绩的学生,无法栽培未经雕琢的璞玉,难免令人遗憾。
当然,加入一个自己原本不感兴趣的课程辅助活动,也可能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让学生意识到人生未必尽如人意,能够时时保持乐观、充分把握当下的任何机遇,也是重要的人生技能。
有点可惜的是,课程辅助活动和直接收生计划的目的,都是为了避免教育过于侧重考试成绩,让学习成绩平平,却在其他方面才华出众的学生也有机会冒出头来。无意间造成另一个争取升学机会的战场,想来也不是决策者的初衷。
课程辅助活动若被“玩坏”,变成有资源的家长试图让孩子占尽优势的战场,可就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