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參加課程輔助活動需選拔 後果可能不是造成「軍備競賽」而已

2025-02-10

中學生參與地板曲棍球訓練。(海峽時報)

別讓立意良善的機製成為搶占優勢的戰場

新加坡家長為孩子操碎了心,眾所周知。

有的家長不惜時間,孩子還在念幼兒園時就去當義工,讓孩子有機會報讀心儀的小學;有的家長不惜金錢,根據新加坡統計局數字,新加坡家庭2023年的補習開銷,竟然達到18億新元。

當然,時間和金錢都砸下的家長,相信也在所多有。

所以,當紅螞蟻看到題為「中學生選擇課程輔助活動(CCA)需要這麼複雜嗎?」的評論時,其中提到中學生選擇課程輔助活動的時候,還必須通過選拔,才隱約覺得有些不對勁。

至少在紅螞蟻求學時期,也就是課程輔助活動還叫作課外活動(ECA)的年代,參加哪一門課外活動是由學生按照興趣來決定的。

如果學生有相關的天賦,或是家境允許他們在外頭接受相關培訓,多半就會代表學校參加校際比賽,為校爭光。但即使是沒有這些優勢的學生,也可以當個普通成員,學習一門沒接觸過的運動或才藝,讓自己往全新的方向發展。

新加坡中學為學生提供的課程輔助活動多樣化,其中包括銅樂隊。(海峽時報)

但現在已經不一樣了,如上述評論作者所說,她明白體育和表演藝術相關的CCA多數需要舉行選拔,但沒想到一些學會也需要這樣安排,如她女兒想加入的創業學會。

作者也指出,現在的學生在加入某項課程輔助活動之前,多數需要展現相關的天賦或潛能,還必須經過面試,甚至表現出他們能為這個課程輔助活動做出什麼「貢獻」,才有望獲選。

聽起來跟應徵工作好像沒什麼兩樣,這麼賣力值得嗎?

可能有人會說值得,因為課程輔助活動表現優越的學生報讀初級學院時,可以申請通過直接收生計劃(DSA)獲得錄取,不必擔心中四會考成績達不到截分點(cut-off point)而錯過心儀的初院。

值得注意的是,小六學生也能通過直接收生計劃報讀提供直通車課程的中學,讓學生從中一一路升上高二。

即使DSA路線不成功,課程輔助活動表現獲得特優評級的中學生還能獲得兩分優待分,提高他們被初院錄取的機會。

至於加入課程輔助活動為什麼需要進行選拔,部分原因也和校方資源有關。教育部2024年7月回復一名《聯合早報》讀者的投函時說:

「允許學生參加他們所選擇的課程輔助活動,存在局限性...... 例如,在個別課程輔助活動更受歡迎的學校,讓學生參加他們首選的課程輔助活動,可能會導致較不受歡迎的課程輔助活動被迫停辦,從而減少一些學生的選擇。

由於人手和設施有限,每所學校可提供的課程輔助活動種類,以及每項活動的參與人數都是有限的。因此,中學可能需要為熱門的課程輔助活動進行選拔。」

基於以上原因,不難想像家長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就運籌帷幄,讓孩子從小接受才藝培訓,以便通過直接收生計劃一路保送到心儀的學府就讀。

如聖約翰救傷隊等制服團體,也相當受學生歡迎。(海峽時報)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這樣做很正常啊,有什麼問題?

問題就出在不是每個家長都有能力、有資源這麼做。

家長傾注心力、資源栽培孩子,讓他們獲名校錄取、進一步培訓,能不能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富者更富」?

另外,想轉換跑道或作出新嘗試的學生會不會因此少了涉足新領域的機會?例如,一名泳手發現自己辯才不錯,想嘗試辯論;一名從來沒在正規球隊訓練過,但體魄、反應、速度無一不佳的學生若加以培訓,也可能成為出眾的球員。

選拔制度如果無法發掘這些有潛力的學生,或因為資源有限,只能錄取已經取得成績的學生,無法栽培未經雕琢的璞玉,難免令人遺憾。

當然,加入一個自己原本不感興趣的課程輔助活動,也可能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讓學生意識到人生未必盡如人意,能夠時時保持樂觀、充分把握當下的任何機遇,也是重要的人生技能。

有點可惜的是,課程輔助活動和直接收生計劃的目的,都是為了避免教育過於側重考試成績,讓學習成績平平,卻在其他方面才華出眾的學生也有機會冒出頭來。無意間造成另一個爭取升學機會的戰場,想來也不是決策者的初衷。

課程輔助活動若被「玩壞」,變成有資源的家長試圖讓孩子占盡優勢的戰場,可就遺憾了。


相关文章

  • 「你孩子沒記作業關我什麼事?」新加坡老師一番話炸翻家長群!
  • 雙向奔赴!中國外交部表態:願攜手新加坡新一屆政府深化務實合作!且看新中關係35年"進化史"
  • 贏下惹蘭加由只是第一步 黃志明看來惹蘭了還得加油
  • 新加坡周末逛街地圖 藏在街巷裡的文藝靈魂,像遊客一樣重新愛上自己的城市...
  • 新加坡2025年大選有哪些動向值得注意?【新加坡百問百答95】
  • 比爾蓋茨在新加坡找房!臉書聯合創始人也入籍新加坡,還有他們...
  • 中國香港VS新加坡,你的錢應該放哪裡?這3大誤區你一定要了解
  • 「你孩子沒記作業關我什麼事?」新加坡老師一番話炸翻家長群!
  • 比爾·蓋茨啟動"世紀慈善計劃":20年內捐出99%財富(1080億美元),基金會2045年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