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创造了沉浸式的语言环境——无论是在游戏中还是日常对话里,英文都是主要语言。家中的学习房贴满了卡通英文标识,散步时他们一路唱英文歌。
她还积极安排playdate,邀请英文母语的小朋友到家里一起玩。通过真实的交流,姐弟俩的口语能力蹭蹭地往上涨。
跟家长沟通过程中,Debbie发现他们对中文也相当重视。在新加坡,许多就读国际学校的孩子中文能力较弱,因此她刻意在日常中保持部分中文对话,为孩子们还原中文生活语言环境。这种双语教育模式,使得两个孩子不仅在英文表达上如鱼得水,在中文学习上也有显著进步。
旅行中见世界,见自我
除了日常的学习,Debbie还在家长的支持下,带着姐弟俩去了很多地方。日本、香港、迪拜、泰国……这些旅程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见闻,也让他们在真实的世界中学会与他人和环境互动。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独自带着三岁9个月的弟弟从新加坡到香港,再北上广州和福建旅行。 当时小状况不断:处在纸尿裤截断期的弟弟在飞行途中尿了裤子,到福建武夷山的第二天又突然发热,但这些问题都在Debbie沉稳处理中一一化解,并未影响他们享受这次旅行。
那些出行前只在睡前故事里读到的中国风景,此刻都一一化为亲身体验。弟弟登上了“小蛮腰”,坐上特别的平转摩天轮,参观了李小龙故居,观看粤剧表演,游览祖国的青山绿水。
旅途中,弟弟主动讨论下一个目的地、距离、交通工具及行程安排,和Debbie交流当天的感受,像朋友一样一路互相照应。
虽然有刻意引导,但Debbie还是惊讶于不到4岁的弟弟的成长:“他小小的脑袋已经开始在丈量这个世界了,小小的身体里流淌出来的能量也温暖了我。”
北京和西安之行,姐姐试着做了扎染
教育和成长的意义,往往藏在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里。
作为一个家庭教师,Debbie对“带着任务的旅行”——游学,有着自己的认知。她认为旅行的核心不仅在于景点,而在于“关系”——与城市、陌生人、家人以及自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认知在每次旅行中被不断深化。
在她带着孩子们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时,当她让姐弟俩自己与当地人简单交流时,当她们一起体验当地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时,不同文化、从细节中感受世界的广度和多样性,自然而然地深深刻在了姐弟俩的脑海中。
Debbie还总结了自己的“游学安排的理论基础”——孩子对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认知,就是在一次又一次与世界真实碰撞中塑造出来的,也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不可缺少的部分。
日本之旅,带姐姐体验了折纸艺术,观看了艺术展
除了
KPI专项任务
Debbie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孩子们申请新加坡顶尖国际学校。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申请开放日的半年前,她就开始密切关注学校官网,收集孩子们的日常素材,比如弟弟玩乐高的逻辑能力,姐姐钢琴演奏时的专注力,甚至用视频和照片剪辑成一段生动的“自我介绍短片”。她还设计了模拟面试场景,帮助孩子在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上都自信满满。
尽管过程繁琐且压力大,但她用这样分阶段完成任务的策略,最终帮助两个孩子顺利被心仪的学校录取。
强大的内心力量
作为一名住家教师,Debbie也有着自己的职业挑战。她既需要融入家庭,成为孩子们最信任的朋友,又需要在家庭与私人空间之间找到平衡。“住家的情况很难有明确的私人时间和空间去做彻底的放松,有时候也会感到自己被边缘化。”
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富豪家庭的私人教师并不那么悠闲美好,想要把这份工作做好,需要强大的心力做支撑。你需要深入到家庭里,在模糊的边界中找定位,在多方的关系中找到平衡,然后引导孩子们去觉知和成长。”
住在雇主家里,家庭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几乎不存在。孩子晚上哭了找她,早上赖床不起来也是她负责。同时,还得处理好和家长、保姆、司机的协作。“比如保姆负责生活起居,但孩子更依赖我,这时候怎么分工,就得靠默契和沟通。”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