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朝不保夕挨餓受凍的蠻荒部落,進化到現代文明繁華大都會,人類文化在歷史長河的波濤里浮沉翻轉,一直都在不同時代語境的碰撞磨合中自我更新,在多模態的融合里演化生成。若要洞察某個族群某種文化現階段最真實的狀況,我們就務必根據其流動的脈絡和起伏的規律,進行周詳調研與精準描述,否則就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誤判,或者持續重播早已過時的刻板印象。此乃本文探討新加坡華族文化的視角,也是筆者的自我要求,更是筆者對此課題拋磚引玉的殷切期望。
華族文化中心
新華群演化超群
平心而論,新加坡至今的發展委實是一個罕見的特例。國土小人口少,資源又如此匱乏的一個小島國,竟然能在不超過一代人這麼短的時間內,締造了一個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甚至於是在某種文化意義上,可稱得上是種族與宗教百花齊放的和諧神話。
從社會結構和文化的組成來看,雖說新加坡常強調自己在種族、語言、文化和宗教的多元化,但若與中國相比較,就會發現上述的多元特點,新加坡比中國少得可憐。單是民族種類,中國起碼有五十六個,新加坡頂多四五個。關鍵是在新加坡這個只有733.2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居然承載了592萬人,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8058人。走在新加坡的烏節路上,馬來和印度同胞迎面走來,實屬司空見慣。但要在中國北京王府井大街,或是上海淮海路上,碰見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壯族迎面走來,可就沒這麼容易了。
那為什麼上述新加坡社會的多元特點,公認比中國還要突顯呢?原因正是因為新加坡活動空間狹小,不同族群每天的接觸機率大,來自各方語言文化的碰撞機會特多。一個多世紀來,無論是在隸屬英國殖民地時期,或是新馬分家前後,新加坡華族的文化都是在不同時代語境的多模態中,不斷地演化生成的成品。例如中西文化的風險對沖;英語、華語和馬來語以及華族方言的摻雜混用;南洋蕉風椰雨的洗刷濡染;官方語言政策的左右、市場經濟潮起潮落的波動、來自中國新移民的逐年湧入;還有新近以華語文為媒介的人工智慧的異軍突起等,上述因素都直接與間接地影響了新加坡華族的語言風向與文化生態。
在當下幾個大國之間驚濤拍岸的激烈博弈中,世界地緣政治格局正在大洗牌,對與世界經濟紐帶緊密銜接的新加坡而言,影響之大不在話下。在國際政論上享有崇高聲譽,曾任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主席、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傑出院士的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教授,在這個範疇有令人驚嘆的精闢剖析,在此就不贅述。若有興趣全面與深入的了解,請參閱他的《亞洲人會思考嗎?》《走出純真年代》《新亞洲半球》《新加坡能生存下去嗎?》《東協奇蹟》,以及最新著作《中國贏了嗎?》 等書籍。
值得關注的是,新加坡華族雖然人口總量不算多,新加坡統計局2023年的數據顯示,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407萬,其中華族人數301.8萬,占新加坡居民人口的74.1%。但是當我們嘗試從各種角度切入新加坡華族文化的基因,例如華語文水平、講祖籍方言能力、文化認同取向、教育源流背景、宗教派別信仰、籍貫習俗和文化價值觀的奉行等方面進行剖析時,就會發現無論從哪一個方面審視,新加坡華族都不是一個靜態且單一的族群。百年移民滄桑史和半個多世紀建國曆程留下的痕跡證實了,新加坡華族的日常語言、人生價值觀與文化認同感,不但多種多樣而且始終處於一種持續動態演化的模式。
語言滑落文化落
郭振羽教授應《源》雜誌譚瑞榮總編輯的邀請,在2023年12月出版的第6期(總期166),首度推出的「新華文化」專題欄目,發表的專文《尋找獨特的新加坡華族文化?》語重心長地指出:
新加坡獨立到今年58年,在一個歷史長河裡面太短了。只能靠點點滴滴的努力,經過時間的考驗,才能孕育出獨特的新加坡華族文化。目前我們更關心的應該是當今華語華文水平的低落,當務之急是如何推動保留文化之根。
身為一名生於斯長於斯,長期觀察與研究新加坡華人語言文化動向,並以《新加坡華語的形成》完成社會應用語言學博士論文研究的新加坡華裔,我對郭教授的這番真知灼見,深感佩服。雖經官方與民間不斷努力搶救,但過去近半個世紀以來,華語文水平始終提不上來的困境,令關心中華語言文化盛衰的人士坐困愁城,憂心忡忡。過去隨著華語文水平和使用率的下滑,中華文化在島國式微成了無可倖免的下場,惡性循環的結果加上西風的吹襲和日韓雨水的澆淋,中華語言文化在新加坡的頹勢,任誰也無力挽狂瀾於既倒。
端正心態觀事態
我曾在《驚濤拍岸聲中乘風破浪——新加坡華文教學導航的幾點省思》一文中,提出本地華語文水平低落的癥結在於偏頗的觀念與心態:
很多本地的孩子,自小就在西方文化的搖籃里長大,嘴裡唱的兒歌童謠是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眼睛看的是童書里的白雪公主,稍長後吃的是麥當勞快餐,啃的是美國某一個州的家鄉雞,嚮往的是到迪斯尼樂園遊玩,著迷的是哈利波特的魔法,如此長期耳濡目染之下日久生情,怎麼可能不對與英語文相關的事物產生好感,怎麼可能不對西方文化產生根深蒂固的歸屬感和對英語文的認同感?……若是對中華語言文化持有偏見的看法一日不改,本地的華文學習就註定要面對重重障礙。這種現象就與當年很多聰慧的華校生,因為對西方文化和英文的反感,最終沒能很好地掌握英文一樣,歷史竟是如此驚人的相似,只是語言、場景和當事人對換了。
在政治上,新加坡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但無論是兩三百年前或是近三四十年的華族新移民,是或非新加坡國籍華族,祖輩和故鄉都源自中國,血濃於水,其語言、價值觀和生活習俗,都是積累數千年文化底蘊的中華文化的分支,流淌著華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血脈,繼承了中華語言文化的基因。只因為在赤道邊緣長期曝露在歐美雨水、日光和韓風的結果,部分遺傳基因產生突變,思想行為自然也有所變異。然而,隨著時代語境的變遷與多模態信息源的迅速更替,新加坡華族的文化風向顯然已開始轉變,島國的語言文化生態又進入了另一輪演化的過程。以下讓我們從中國的崛起、新移民的湧入、華語文社媒的盛行和華文人工智慧的異軍突起等方面加以論述。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百年積弱國力弱
歷史是一面望後鏡,不往後看難以向前進。兩百多年前的晚清羸弱不堪,神州大地動盪不安,西方列強和日本帝國虎視眈眈,接著就是趁虛而入,大舉進犯。古老封閉的城牆在堅船利炮咆哮中應聲倒塌,鴉片戰爭掀開了近代中國最慘痛的屈辱史,原本穩如泰山的千年古國文化根基,在驚濤駭浪聲中顯得踉踉蹌蹌。1911年的辛亥革命與1919年的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的大變革。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是藉機點燃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導火線,又給百廢待興的中國毀滅式沉重的打擊。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才從廢墟里站了起來。1978年,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領導人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國策框架,讓中國從此踏上現代化征程。然而,百年積弱所蒙受的極大精神屈辱和難以估量的物質損失,讓很多華族失去了民族自尊與信心,東方的月亮不但不圓,還殘缺不全。所以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不斷有人唱衰「東風無力百花殘」的中國,在接下來的七八十年內都難成氣候,甚至於說中國可能從此衰敗淪落,一蹶不振。欲振乏力的中華語言文化在世人(包括部分中國人和新加坡人)眼中,自然就沒有什麼文化與經濟價值可言了。
中國崛起華文起
而今奮發圖強的中國,不但已崛起成為有底氣有勇氣與美國抗衡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益壯大的國勢也大大提升了中華語言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中華文化儲備了千年的軟文化能量,也隨著無遠弗屆的網絡神經線在全球爆發,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這對長期處於擱淺在南洋沙灘上的新加坡華族文化小舟,無疑是枯木逢春、水漲船高的助力。隨著近三四十年來中國新移民的陸續湧入,特別是學有專長人才的空降,新加坡社會以英語為主的語言風向,已經在線上線下更大的社交層面上,產生顯著的變化。十多年前南洋理工大學曾因為校園裡講華語的現象太普遍引起風波,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
早期,一般來新加坡的中國新移民英語能力弱,要融入以英語為工作語言的環境委實不易,所以多選擇與華文相關的行業,例如教育水平高的可選擇當華文老師。近十多年來,中國新移民的英語都普遍提高了好幾級,有一些還是學習英語專業的,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比很多新加坡人還高。但即便如此,雖然有些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在日常說華語時,會經意或不經意地夾雜幾個英語單詞或句式,有時還會冒出一些很傳神的本地方言詞語。這是語言學界歸類為「入鄉隨俗」的語言現象,無可厚非。絕大多數中國新移民的家庭用語,還是完好地保留了規範的華語和傳統價值觀,這正呼應了郭教授「保留文化之根」的期許。
過去十多年來,我們也見證了華語文隨著中國營運的跨國電商,通過全球網際網路如爬藤般翻牆延伸到家家戶戶的電腦螢光屏以及手機的螢幕上。若是看不懂華文說明,就無法搶先購得又便宜又好的中國物品,已成了網民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各類以華文華語為本位的社交媒體,例如最近因美國聽證會而聲名大噪的抖音,還有越來越紅的小紅書等。很多大受歡迎的外籍網紅和明星歌手,雖然來不及學習華語,但無論如何都會想方設法亡羊補牢,例如特別在節目中打上了斗大的華文字幕,確保吸引和留住不諳外語的華語觀眾(客戶)。
前些時候,我教過的一些新加坡電腦系高材生透露,大學畢業後到來新加坡投資設立研發中心與營運總部的中國科技大企業求職,面試時以英語溝通輕鬆過關,但一開始上班時卻發現與中國總部的溝通,需要有一定的華語文能力,否則難以勝任愉快,還有些似懂非懂的華文文件檔案要處理,結局是只好知難而退,忍痛失去了一份高薪金待遇的工作。教育界也敏銳地察覺到各界對華語文的需求越來越高,所以幾乎所有在新加坡的國際學校,都紛紛開辦中華語言文化課程,有些甚至將之列為必修科,足見其對華語文的重視程度。看來掌握英語文好處多,沒學好華語文壞處也不少!眼前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明確地告示世人,從殖民地時期至今,西方鋪天蓋地的影響力仍在,但新加坡華族的語言生態、價值觀和文化認同感,正在隨著華語文經濟價值的後市看起,經歷一場任誰也攔不住的大舉東遷趨勢。
人工智慧中華能
2022年11月,OpenAI公司的ChatGPT橫空出世,令世人震驚於人工智慧發展之神速,也加速催生了人工智慧革命時代的降臨。人工智慧的能力,從之前的「感應」提升到如今的「感知」,接下來提升的層次將會是超級人工智慧,有意識、有感情的「感懷」。
這一回華語文不像之前面對網絡革命時,一開跑就遠遠地被遺棄在後頭,費了好大的勁兒和好長的時間,才氣吁吁地追上來。當前中國科技的進展已不可同日而語,太空站、無人機和自動駕駛的先進暫且不談,自2020年後,語言大模型在自然語言處理、機器視覺和多模態等各技術分支上都直追美國,湧現了如科大訊飛的星火認知、華為的盤古、百度的文心一言等,一批具規模的預練大模型,形成了全球華文前沿的大模型技術群。從現階段華文人工智慧進展的勢頭判斷,以中華語文為媒介,以中華文化為內容的超級語言大模型的面世,在全球人文學者和科學家的努力下,指日可待。2024年2月4日,新加坡作家協會就勇敢地邁出第一步,與領飛科技公司、人工智慧語言教育協會,簽署了建構新華作家作品大模型的合作協議,讓新加坡華文文學搭上了飛速向前的人工智慧高鐵。
除了當下讓很多人見識後都嘖嘖稱奇,能迅速生成華文文稿和中華琴棋書畫作品的能耐外,華文人工智慧已能進一步通過掃描辨識,精準地閱讀與理解華文內容,甚至於審閱與批改作文,糾正錯字、改正語法錯誤,還能建議如何提高文本質量,然後再打分和寫評語等,幾乎無所不能。實驗證實其精準度很多時候都超越人類語文考官。
有些人在驚嘆之餘,就下了語言文字水平和藝術創作力越來越不重要的結論。既然人工智慧都能在瞬間按照要求撰寫文章,甚至於是產生驚人驚艷的詩詞曲賦,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勞神費心磨鍊文筆?既然人工智慧在幾分鐘之內,完成數萬字的外文翻譯,那我們還有需要煞費苦心學習外語嗎?既然人工智慧可按照提示,在幾秒鐘內繪出10幅我們心目中的畫像,那我們還要耗時費力學畫畫嗎?
表面上看來,以上的質問都似乎言之有理,但是只要往深一層想,很快就發現純屬似是而非的草率推斷。過去人工智慧在運作前,必定需要專業程式設計師編寫代碼,當下只需以人類的自然語言提供提示語即可。試問若是認知不足,學識匱乏,語言水平低,書寫能力弱,如何寫出精準細緻的提示語,要求人工智慧書寫出自己心目中的文稿?如何判斷人工智慧翻譯的外語是否有誤?又如何讓人工智慧快速生成理想的繪畫作品?人工智慧科學界承認,在可預見的未來,再強大的人工智慧也無法擁有人類修煉千年的藝術靈性,再先進的科技仍然無法醞釀繁衍出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無論是親自撰寫,還是靠人工智慧的輔助,要在作品裡展現可貴人文精神,最終還是得靠人文素養的底蘊。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我認為真正在新華語言生態湖裡掀起波瀾,產生重大變化的關鍵因素,是人工智慧機器人不但說得一口流利標準且感情豐富的華語,還聽得懂人類的自然語言,幾乎可以與我們以英語和華語,甚至於其他歐洲語言和某些中國方言,無障礙地對話溝通。關鍵是這不只是量變,還上升到質變的層次。這不但為華語文的學習創造了前所未有的,高維度的語境空間,感受到了中華語言文化的魅力,進而提高了學習華語文的興趣,也提升了華語文在國際上和新加坡社會上的形象和地位。華語文成為與英語並駕齊驅的國際通用語,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了。
千載難逢今日逢
郭教授專文的總結精闢獨到,他說:
新加坡華族文化先天存在的「雙重性格」,兼有源自原鄉華族文化的共性,以及作為「新土」的新加坡文化的特性,也是新加坡華族文化寶貴的資產。出現於「新土」的文化創新,也已成為文化中華的一部分,可以豐富其文化內涵。
對郭教授的高見我深表贊同。如果學貫中西又在東南亞蕉風椰雨中成長起來的新加坡華族精英,能在繼承中華文明堅實的基礎上添加南洋色彩,去蕪存菁之餘西學中用,適度地引入西方之長,補東方之短,以聚集資源提煉適用於島國的中華語言文化精華。接著探討如何藉助人工智慧保留、傳承與弘揚本地華族文化,例如把新加坡華族文化各方面成就的關鍵訊息,有序地輸入語言大模型,逐步匯聚成展現新加坡華族文化特色的大資料庫。在維護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時,與全人類各大文明進行高效互動,進一步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讓全球更多人認識、肯定與讚賞我們寶貴的資產。這必將是新加坡華族可以光榮載入人類文明史冊的劃時代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