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新特區成型 或能變相幫新加坡房市降溫?

2025-02-13

柔新經濟特區是新馬兩地近來最火的名詞。

協定簽完了,連接兩地的新柔地鐵也快建好了,雙方各取所需,互補不足的整合,似乎漸漸有了眉目。

在眾多潛在發展當中,商家們著眼的是到柔佛布局設點,節省營運成本的商業考量,而普通老百姓更關心的,卻是新柔兩地是否就此成為「一日生活圈」。

不難想像,若一切到位,尤其是簡化通關程序及時間,衝著房價低空間大的性價比,以及較低生活成本等賣點,

在新加坡這一頭,預料會有不少人考慮到對岸新山置產及生活。

這裡指的不一定是新加坡人,包括在本地工作經商的外國人和永久居民等都有可能成為「先頭部隊」。

外國人在新加坡置產的門檻相對嚴苛,除了60%的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他們也只能購買價格更高的私宅。

在新山,當地政府對外國人購房的限制相對寬鬆,包括只能購買100萬令吉以上的房屋,摺合新元後,只需30萬新元左右,有的房屋項目若獲得柔佛州政府特許,甚至還能以不低於50萬令吉的售價賣給外國人。

買方印花稅則為4%。

如果柔新特區主打的賣點,尤其是兩地交通更快速便捷獲得兌現,對在新加坡有事業的外國人而言,轉向新山置產的誘因其實不小。

另一邊廂,新加坡永久居民雖能在本地購買轉售組屋,但近年來,轉售組屋價格水漲船高,也可能提高他們在新山置產的意願,尤其那些來自馬國的永久居民家庭。

這股趨勢一旦形成,本地轉售組屋及非中央區的公寓市場將首當其衝。

本地轉售組屋市場持續升溫,引起不少國人關注。(聯合早報)新加坡部分產業,如零售業者、發展商和建築相關業者將因本地住房需求下滑,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

《商業時報》的一則評論指出,政府的稅收也可能連帶受影響。

除了房屋交易量下滑,導致相關稅收減少,房屋持有量增長放緩乃至減少,也將影響房地產稅收入。

如果有更多新加坡居民(包括永久居民及外國人)到新山消費及生活,新加坡政府徵收的消費稅也會受到一定程度影響。

但這不盡然是壞事。

部分人的住房需求從新加坡轉移至新山,能適時緩解本地的住房壓力。

新加坡土地稀缺,住房問題近年來經常在社會上成為各方激烈爭辯的課題。

從建屋成本角度來看,部分住房需求轉移至新山,能讓新加坡公共住宅所面臨的壓力適當舒緩。

新加坡建屋局在2023/24財年的赤字創下新高,達67億7500萬新元。

其中,擴大組屋供應和發放更多購屋津貼,占了赤字總額的九成。

換句話說,組屋建得越多,虧得越多,如果本地住房需求能稍微緩解,虧損相對也能減少。

此外,人口密度下降,也意味著新加坡有更多土地能用在住房以外的需求,例如建造更多休閒設施,以及保留更多自然景觀等,對新加坡人的居住條件、整體環境,以及新加坡碳中和的環保目標都有助益。

新柔地鐵的負載能力,將是新柔兩地互通互聯的關鍵因子。(聯合早報)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及深圳的經驗,值得借鑑。

由於香港房價貴得離譜,疫情兩地恢復通關後,有部分香港人到深圳置產,白天通勤至香港工作,晚上則回到深圳生活。

這麼做的原因不外乎幾個:房子大、房價低,物價也低。

但據港媒報道,以及社媒網民分享,有的人因吃不消每天動輒四小時的通勤時間,最終還是選擇回流香港。

考慮幣值後,柔佛的物價對國人而言相對低廉。(聯合早報)柔新特區的成立,是為解決兩地當下的局限,以及給未來發展鋪路。

對新加坡而言,包括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找出路。

本地空間有限,且人力成本日愈升高,柔佛廣大的土地及人力資源,能為部分本地企業的發展困境解套。

住房課題,則並非新馬兩國一開始洽談柔新特區的主要目的,但在相關發展驅使下,不排除會成為「副作用」之一,對新加坡房屋市場造成擠壓效應。

好或不好,見仁見智。

從本地房地產經紀角度來看,「錢將更難賺」,但對部分新加坡人而言,這可能意味著新加坡不再那麼擁擠,轉售組屋乃至私宅的價格,不會以令人咋舌的速度飛漲。

但這一切是否發生,有賴一大前提:

新柔兩地的交通會不會更便捷?

若兩地的通關往來,尤其是佳節或長周末連假時仍似目前這般龜速,那從新加坡轉向新山置產的人們,恐怕也會像在深圳置產的港人一樣幻想破滅,「一日生活圈」的泡沫,將很快被戳破。

這正好警醒有意到新山置產的新加坡人,勿因新山住宅「便宜大碗」而衝動入手,最好綜合考量各項因素,包括升值空間(一部分將取決於新柔兩地的整合程度),再做決定。


相关文章

  • 驚險!宏茂橋兩車猛烈相撞損毀嚴重,女童昏迷!目擊者挺身救援,現場畫面曝光
  • 新加坡打工人勿躺平!超全巴士攻略,一鍵直達馬來西亞嗨玩周末
  • 速看!新加坡8個主流招聘平台,輕鬆找工作不用愁
  • 老翁搭地鐵電動扶梯突往後倒 熱心乘客反應迅速及時相救
  • 總統促國人在衛塞節 反思人與人及人與自然聯繫
  • 逾一成尋求牙科服務的人 或患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
  • 【958印象古早】獅城窯火轉型:三美光缶窯拆龍窯開陶藝班 家族傳人見證時代變遷
  • 不法分子冒用淡馬錫太白投資名義 在中國行騙
  • 全球經濟不穩買黃金避險 我國黃金首季銷量增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