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我们不会公开鞭刑” 盘点外国人对新加坡的常见错误印象

2025-02-14     静姝     2783

“Hello我们不会公开鞭刑” 盘点外国人对新加坡的常见错误印象

口香糖、鞭刑。

相信不少新加坡人向外国人介绍自己的国家时,多少都曾被这两个名词搞得哭笑不得。

因为特立独行,因为其他国家较少见,口香糖及鞭刑仿佛成了新加坡的“金字招牌”。不知就里的人们,甚至将之合二为一,编造成外国人口耳相传的“新加坡恐怖故事”:

在新加坡吃口香糖会被罚鞭刑!

若在本地,这句话铁定会被“Pofma”(列为假新闻)。

实情是,在新加坡吃口香糖并不犯法。

只有制造、销售及进口口香糖才是违法的。

但即使犯了这些罪行,也罪不致鞭刑,顶多是罚款或监禁或两者兼施。

鞭刑只有在贩毒、性侵和暴力等严重罪行才会用上。

换句话说,不论是咀嚼口香糖,还是买卖口香糖,都和鞭刑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类针对新加坡的刻板印象,或者更确切一些——错误的印象,常常令人啼笑皆非。

近日,相关话题又在新加坡的社媒和论坛掀起波澜。

一名网民在Reddit论坛发文忆述,自己过去服役期间,曾在国外被误认为“中国间谍”的经历。

他指出,有次海外演习结束后,他和同僚们乘坐一台旅游巴士游览当地边境,一名德国导游问起他们的旅游目的,作者当时的指挥官以机密为由拒绝回答。

场面顿时显得有些尴尬,事后,那名不死心的导游竟又找上另一名国民服役人员打听,一脸正经地问起他们究竟是不是“中国间谍”,那名指挥官是不是他们的上头云云……

服役人员有标准发型,加上大部分人或许还长著一副华族面孔,也许这让该名德国导游有所疑虑,但红蚂蚁无法理解的是,

真正的间谍不是应该要隐藏身份吗?哪会这么张扬,还留着整齐划一的发型啊?

难道导游从他们整齐的制服和友善的眼神感受到了什么吗?

“Hello我们不会公开鞭刑” 盘点外国人对新加坡的常见错误印象

“Hello我们不会公开鞭刑” 盘点外国人对新加坡的常见错误印象

经过解释,对方得知作者一伙人是新加坡服役人员后,又一脸狐疑地问“你们那里都说英语的吗”?

再度让大伙儿笑翻。

这名网民的“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本地网民的回响,争相分享自己的类似际遇。

“鞭刑”再次成为主角之一。

有网民分享,他在英国当交换学生时,有个英国同学问他,新加坡是否会对乱丢垃圾的人处以公开鞭刑,所谓的公开,意即在广场或大街上直接“鞭人”示众。

“Hello我们不会公开鞭刑” 盘点外国人对新加坡的常见错误印象

另一名网民则调侃,不如干脆告诉外国人,公开鞭刑是“两周一次的社区活动”。

“Hello我们不会公开鞭刑” 盘点外国人对新加坡的常见错误印象

Hello,你以为是中国古代咩?斩首还要示众,凌迟还要在菜市口进行,以此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吗?

啊,说到中国,许多新加坡人的华族血缘,也让部分外国人误会颇深。

部分网民就分享,常有外国人以为新加坡是中国的某个县市。

“Hello我们不会公开鞭刑” 盘点外国人对新加坡的常见错误印象

不是,虽然某些中国网民戏称新加坡是“坡县”,但新加坡是如假包换的主权国家好吗?

除了华族,新加坡还有马来族、印度族和欧亚族等多元族裔,是个多元种族国家。

要搞清楚种族和国家的区别啊,新加坡华人先是新加坡人,然后才是华人OK?

这里请容许红蚂蚁搬出曾在美国国会舌战群儒的TikTok总裁周受资的代表作:

不,参议员,我是新加坡人。

“Hello我们不会公开鞭刑” 盘点外国人对新加坡的常见错误印象

(互联网)

但话说回来,虽然容易被Ang Moh误认是中国人,但新加坡华人到了大中华地区,却又常常被当地人误会不会说中文,也无法阅读中文。

两头不到岸,真无奈。

例如,有网民到中国大陆当交换学生时,当地学伴以为他不会阅读中文,于是在餐厅点餐时,还煞费苦心帮他翻译。

“Hello我们不会公开鞭刑” 盘点外国人对新加坡的常见错误印象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