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關鍵在於把握時機,分流與雙語政策經驗啟示

2025-02-17

在2月11日舉行的一場講座中,教育部長陳振聲強調了教育改革的關鍵——及時調整政策的實施速度與方式,以適應社會轉變的步伐。他以新加坡的分流制度和雙語政策為例,回顧了教育體制在過去60年的發展歷程,並深刻闡述了在教育決策中「時機」對於推動變革的重要性。

教育改革需要敏銳的時機判斷

陳振聲在演講中表示,教育改革的成功不僅取決於政策本身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如何掌握和把握實施的時機。他提到,決策者必須具備敏銳的直覺,判斷何時堅定推進改革,何時則應因應社會的轉變,靈活調整改革步伐。

他舉例說明了1979年推出的分流制度。當時,社會對這一政策並不完全接受,尤其是在政治壓力下,推行分流制度似乎是一個不利的決定。然而,政府依然堅決推進,因為如果不推行,將面臨更嚴重的輟學率和較低的識字率,這對國家未來的發展是不利的。儘管在執行過程中,這一政策引發了諸如學業競爭過度和標籤化的批評,但最終效果顯著,學生輟學率大大降低,學術成績得到了提升。

隨著時間的推移,分流制度也暴露出了問題,如過度的競爭和標籤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育部於2024年實施了科目編班制度,取代了傳統的分流制。陳振聲指出,分流制度的調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等到社會、學校和教育系統具備了足夠的資源和能力,才能實現這一轉變。

另一個典型的改革案例是新加坡的雙語政策。在新加坡建國初期,教育體制非常複雜,學校分為英校、華校、馬來學校和淡米爾學校,而母語學校的學生相對較少接觸英語。為了確保新加坡在全球化中的競爭力,政府決定實施雙語政策,規定小學必修英語,並在1966年開始在中學推行。

然而,這一政策並沒有立即實施,而是採用了漸進的方式,等待社會、家長和經濟環境的變化。陳振聲表示,這一政策的順利實施,需要一個代際的轉變,家長逐漸意識到,掌握英語將提高孩子的就業前景。直到1984年,英語逐漸成為學校的主要教學語言,而這一政策的全面推行是在1987年完成的。

在這場講座中,陳振聲還強調,教育改革的成功不僅僅是為了應對學術競爭,更重要的是要拓寬成功的定義,不單純以考試分數為衡量標準。他指出,社會應當認可學生的多元才能,而不是單一的學術成績。只有這樣,才能減輕學生的壓力,並幫助他們發揮自己獨特的潛力。

陳振聲呼籲,新加坡應繼續推進教育改革,建立一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教育系統,鼓勵學生髮展自己的強項,而不是一味迎合社會對「成功」的傳統定義。他表示,教育政策必須與時俱進,促進社會流動性和社會凝聚力,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最大潛力。

未來教育的目標

陳振聲總結道,新加坡的教育系統要繼續克服挑戰,幫助學生在多變的全球環境中保持競爭力。他強調,教育的目標不僅是為學生提供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貢獻精神,為國家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場由教育部、國立教育學院以及新加坡政策研究所共同主辦的講座,吸引了約500名來自教育界的代表和應屆畢業生出席,大家圍繞新加坡教育體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了深入討論。


相关文章

  • 太刺激了!新加坡男子抓姦老婆和50歲情夫全裸在車內……
  • 客戶買房開條件要求性服務 女房屋中介報警
  • 駕車逃 險撞抓姦人夫 情夫:他像似要殺人
  • 怪房東拒給鑰匙 租客天天等開門 住1周搬走 押金拿不回
  • 三巴旺北首個預購組屋項目本月推出 等候期約三年
  • 刁曼島潛水樂極生悲 獅城退休工程師不幸身亡
  • 紅獅與海軍國慶慶典聯手 首次降落在兩個地點
  • 衛生部明年將推出全國典範中醫師獎
  • 雙層巴士上層車窗破裂 SMRT:遭人擲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