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发展情况
在新加坡发布的《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中,将绿色经济作为蓝图的五大支柱之一,绿色经济发展将成为新加坡经济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对产业进行绿色改造,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绿色发展蓝图由教育部、国家发展部、永续发展与环境部、贸工部和交通部五个政府部门联合主导,各自负责经济、环境、能源、地理等方面有关工作。
绿色能源
太阳能在新加坡的使用在最近几年取得长足的进展,尤其是公共项目。目前,超过一半的组屋顶层已装置或正在装置太阳能板。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至70%。此外,公用事业局正在登格蓄水池铺设大型浮动太阳能光伏系统,为其污水处理厂提供电力。这个系统在2021年投入运作。为了克服土地的限制,新加坡在蓄水池上铺设浮动太阳能系统。
绿色建筑
新加坡处于绿色建筑发展的前沿,2005年推出的“绿色建筑标准计划”(Green Mark Scheme)是第一个专门为热带气候而设的绿色建筑评级系统,其他东盟国家也广泛采用。新加坡也是制定强制性建筑环境标准的先驱。截至2020年底,新加坡43%的建筑获得了绿色标志认证。新加坡政府设定目标,到2030年将绿色建筑的比例提高到80%。
绿色交通
2020年第一季度起,新加坡有60辆电动巴士开始逐步投入服务,预计每年将能减少约78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约1700辆汽车年均排放量。2022年新注册的纯电动车共计3225辆,占新车总量的11.8%,相较2021年全年注册的1740辆纯电动车占新车总量之3.8%,有显著提升;若加上混合动力车,2022年环保车占总注册量超过半数,占比约50.16%,首次超越传统的汽油或柴油驱动车。
绿色金融
2020年10月13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将联手中国银行、法国巴黎银行、汇丰银行等9个创始合作伙伴建立新加坡绿色金融中心。2021年,新加坡政府和金融业合作推出绿色贸易融资标准,2022年又出台绿色债券框架,发行首个政府绿色债券。新加坡计划在2030年前发行总额高达350亿新加坡元的绿色债券,资助公共领域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
应对气候变化
新加坡一直是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积极参与者。1997年批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2006年加入《京都议定书》,2014年进一步批准《京都议定书多哈修正案》,2016年4月22日签署《巴黎协定》,2016年9月21日正式批准。
2012年3月,新加坡作为观察员城市加入C40城市气候领导小组,与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克林顿气候倡议和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多个国际组织合作,开展推动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行动倡议。
绿色经济发展规划
新加坡是前20个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呈长期减排发展策略的国家之一。政府承诺新加坡温室气体排放量会在2030年左右达到每年6500万吨的顶峰水平,目标是到2050年从顶峰水平减半,并争取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零排放。
自然之城
到2030年,新加坡将增加50%(约200公顷)的土地用于自然公园,每户家庭步行10分钟以内即可抵达。种植100万棵树木,可吸收78,000吨二氧化碳。
能源更替
到2025年,太阳能装机量将增加四倍,到2030年,达到至少2吉瓦峰值,可为超过35万个家庭提供一年电力。通过电力进口和氢能源发展绿色能源。到2021年,所有水厂都将使用太阳能供电。
到2030年,将组屋城镇的能源消耗减少15%。把绿色建筑比例提高到80%。逐步淘汰内燃机汽车,到2030年所有新注册的汽车都采用清洁能源车型。增加充电站的数目,最迟在2030年,将原本建设2.8万个充电站的目标增至6万个。
可持续生活
到2026年,将送往垃圾填埋场的废物垃圾量减少2成,到2030年减少3成。2030年,将自行车道路网络从460公里扩大到约1320公里,出行使用公共运输比率从64%提升到75%,将学校的净碳排放减少三分之二,部分学校率先实现碳中和。
绿色经济
推出新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计划”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拥抱可持续发展。建成领先的碳交易和服务中心。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成为亚洲和全球领先的绿色金融中心。利用《2025年研究、创新和企业计划》(RIE2025)促进本土创新等。
坚韧未来
为应对海平面上升,通过建设物理防御设施,保护市区、东海岸、林厝岗、双溪加都和裕廊岛周围的海岸线。继续实施“食品30·30愿景”,即到2030年,通过本地生产食物满足居民30%的营养需求。
与发展绿色经济相关的政策
和法规
2019年,新加坡推出了《绿色金融行动计划》,由4个核心支柱构成:第一是要建立金融业抵御环境风险的能力,第二是要发展绿色的金融产品和解决方案,第三是要利用技术来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第四是要构建绿色金融人才体系和基础设施。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