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枢纽,新加坡凭借卓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融资生态、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优越的营商环境及廉洁高效的政府治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跳板。截至目前,已有超过8500家中资企业落户新加坡,业务覆蓋贸易、金融、航运、物流、基础设施、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然而,在合法投资大量涌入的同时,部分不明资金也企图借道新加坡漂白,给金融体系带来潜在风险。
史上最大洗钱案,引发全面监管升级 2023年,新加坡破获该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洗钱案件,涉案金额高达30亿新元,震惊亚洲金融圈。为严厉打击洗钱犯罪,新加坡内政部(MHA)迅速出台新法案,大幅提升执法机构追查和提控洗钱犯罪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其全球金融中心的信誉。 新法案要求:
各类金融机构必须严格履行客户尽职调查(CDD) 义务;
加强交易监控,及时上报可疑交易;
妥善保存交易记录,筑牢反洗钱防线。
关键法案修订:全面强化执法效能 1. 降低洗钱犯罪定罪门槛 新法案对贪污、贩毒与严重罪案(没收利益)法令进行了关键修订,使检方可绕开冗长复杂的调查程序:
只要检方能排除一切合理怀疑,证明被告知晓或有合理理由相信所涉及资金为赃款,即可定罪。
以往,检方需追溯赃款来源,尤其涉及跨境犯罪时,往往受制于海外机构的合作意愿,导致执法困难。新规实施后,执法机构可更高效打击洗钱行为。
2. 将境外严重环境犯罪纳入“洗钱上游”罪名 新增第3附件,明确将非法采矿、废料走私、非法伐木等境外环境犯罪列为洗钱关联罪行。
过去,由于这些犯罪在新加坡并未被认定为严重罪行,执法机构无法展开调查。
现行法案赋予执法机构权力,一旦怀疑相关资金流入新加坡,即可立案调查。
3. 加强税务与贸易数据共享,提高风险分析能力 新规修订了《所得税法令》、《消费税法令》、《进出口管制法令》及《自由贸易区法令》,大幅提升监管效能:
新加坡税务局(IRAS)和海关(Customs)可与商业事务局(CAD)旗下的可疑交易报告办公室(STR Office)共享税务和贸易数据。
依托数据整合,该办公室可精准识别潜在风险,为执法与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情报支持,及早采取反制措施。
4. 强化监管机构协同合作,织密金融安全网 房地产代理理事会(CEA)、会计与企业管制局(ACRA) 等机构可获取受监管企业提交的可疑交易报告,以进一步加强反洗钱(AML)与反恐融资(CFT)监管力度。 资产冻结与潜逃嫌犯处置新规 根据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令》,针对潜逃嫌犯的资产处置,采取更严格的冻结措施:
潜逃嫌犯的资产将被持续扣押,禁止处置;
若嫌犯申请取回资产,必须 亲自向执法机关报到并全力配合调查;
法院有权决定资产处置,即便第三方未涉案,也不得以“礼物”名义索回资产。
赌场监管升级:反洗钱门槛进一步收紧 修订后的《赌场管制法令》赋予赌博管制局(GRA)更大权力,要求赌场业者:
在尽职调查时,不仅需核查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还须监测扩散融资风险;
现金交易审查门槛从5000新币降至4000新币,进一步收紧监管。
银行业风控升级,个人客户审查更严格 新加坡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在全面收紧政策,特别是针对持有瓦努阿图、多米尼克、柬埔寨、塞浦路斯等小国护照,且原籍中国的客户,银行审查力度明显加大,以防止非法资金流入。 新加坡一系列雷霆反洗钱措施,不仅展现了其维护金融秩序、打击金融犯罪的坚定决心,也为全球金融监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对于希望在新加坡发展的企业而言,深入理解并合规运营,已成为确保商业稳健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