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新加坡国立大学罗健平教授团队发表《Nature Chemistry》

2025-02-27     静姝     3614

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合成策略,通过在液-固界面直接聚合单体,成功制备了具有可控层叠结构的二维共价有机框架(COFs)。

NUS的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展示了该校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深厚实力,也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研究团队与成果发表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罗健平(Loh Kian Ping)教授的团队通过创新性方法,成功实现了双层共价有机框架(COFs)的合成。

研究团队利用溶液中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技术实时捕捉了其分子组装过程,揭示了其在溶液中堆叠的独特现象。

该成果于2025年2月20日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上,为二维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未来在催化、能源存储和气体分离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祝贺!新加坡国立大学罗健平教授团队发表《Nature Chemistry》

成果发表页面 来源:Nature官网

双层COFs的合成与动态成像

研究团队通过在液体-基底界面直接缩合化学分子,成功合成了大面积的双层共价有机框架(COFs)。

利用溶液中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技术,团队首次实时捕捉到了单层和双层COFs的分子组装过程。

这一技术突破克服了传统STM在空气或超高真空条件下成像的限制,为研究二维材料的动态自组装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团队通过精确调控分子结构和溶剂混合比例,实现了大面积莫尔超晶格的形成,并展示了其在电子性质和光学行为上的独特表现。

例如,通过对比不同单体结构(如2,7-芘二硼酸和1,6-芘二硼酸),研究揭示了如何通过分子设计实现特定的堆叠模式,进而调控材料的电子和光学特性。

祝贺!新加坡国立大学罗健平教授团队发表《Nature Chemistry》

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STM) 研究

扭曲双层共价有机框架 (COF) 上的莫尔超晶格的形成

来源:NUS官网

分子结构与扭转角的调控机制

研究团队对比了两种不同的单体异构体——2,7-芘二硼酸(27-PDBA)和1,6-芘二硼酸(16-PDBA),发现16-PDBA具有更平坦的电静电力,有利于形成扭曲相。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STM图像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如何通过合理设计前驱体分子来精确控制堆叠角度。

例如,特定的堆叠角度(如8.4°)对于实现稳定堆叠结构具有关键作用。

此外,研究还表明,通过调整溶剂的组成和分子结构,可以实现大面积莫尔超晶格的形成。这种扭转角的调控能力为二维材料的电子相调控和新型超导、铁磁性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祝贺!新加坡国立大学罗健平教授团队发表《Nature Chemistry》

(a)由 2,7 PDBA 组装成的未扭曲双层 COF 的 STM 图像

(b) 由 1,6 PDBA 组装成的扭曲双层 COF,显示出莫尔超晶格

来源:NUS官网

双层COFs的应用前景

该研究不仅在基础研究层面具有重要意义,还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超薄多孔有机薄膜的可控合成使其在纳米过滤领域具有巨大潜力,例如,通过精确控制通道结构,双层COFs可以作为超薄过滤层,用于高效分离气体或液体中的杂质。

此外,双层COFs的扭转角调控能力还为光学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通过改变扭转角,可以实现对光传播的相位和偏振控制,有望应用于新型光学器件和光子学领域。

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将这一概念扩展到更广泛的分子前驱体类别,并探索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性能表现。

例如,通过设计新型前驱体分子,可以实现更复杂的堆叠结构和更精细的扭转角调控,进一步优化材料的性能。

此外,团队还将探索双层COFs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二维材料的研究正逐步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创新成果诞生,推动二维材料技术走向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祝贺!新加坡国立大学罗健平教授团队发表《Nature Chemistry》